影视动画改革开放三十年变迁与探析_影视论文二十篇
影视动画改革开放三十年变迁与探析_影视论文二十篇
【社会论文】导语,我们所阅读的这篇共有80429文字,由花皓萍纠正,发表在美文档!受众指的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网民。影视动画改革开放三十年变迁与探析_影视论文二十篇倘若你对这篇文章有什么独特的建议,可以发表分享给大家!
第一篇 影视动画改革开放三十年变迁与探析_影视论文
论文关键词:动画艺术 中国动画学派 原创性 现代性 民族化特征
论文摘要:中国影视动画艺术历史悠久,在辉煌时期的动画片创作形式多样,民族特色浓郁,制作技术精湛,有着鲜明的艺术特征,在国际动画艺术界享有独树一帜的“中国动画学派”美誉。改革开放后,中国动画得到进一步发展,电视动画片也涌现出很多优秀作品。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中国动画创作相对于世界动画发展开始滞后。面对中国动画在国际中的尴尬境地,国产动画该何去何从?如何在传承民族文化基础上创新,增强中国动画产业的竞争力,抢回国内市场,并且以一种文化战略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多地了解现在的中国和中国文化?
进人21世纪,经济全球化潮流决定了文化艺术的国际化和多元化。在世界动画艺术的舞台中,中国动画同样经受着全球化大浪的冲击。它从20世纪20年代初诞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80年的漫长历程,但其前后的历史风貌却有着巨大的变化,从享有“中国动画学派”美誉到现在与“动画大国”存在较大差距。基于此点,我们只有站在整个动画历史发展视野下,通过比较中国动画在萌芽阶段、繁荣时期、黄金时期和如今低迷期发展,再来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动画在国际动画中的变迁,来探析中国动画的发展之路。
一、中国动画的五个发展阶段
1. 1922-1945年是中国动画的萌芽和探索时期。1926年,中国动画电影创始人万氏兄弟创作了第一部动画短片《大闹画室》。1941年万氏兄弟又推出中国动画第一部也是亚洲第一部90分钟动画长片《铁扇公主》。wwW.meiword.com
2. 1946-1956年是中国动画片的稳定发展时期。这时期中国动画人开始认真考虑中国动画创作民族化的问题,致力于动画技艺和艺术手法的提高。1955年木偶片《神笔》是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的中国美术片。1956年《骄傲的将军》民族特色十足,人物造型借鉴京剧脸谱,人物动作设计有京戏之风,画面与中国戏曲音乐完美结合,洋溢着浓郁的民族化气息。这两部动画电影是“中国动画学派”的开山之作,为当时的民族风格探索起到极大的指引作用。
3. 1957-1965年是中国动画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民族风格和技术日趋成熟。创作形式多样,有木偶、水墨、剪纸、折纸、皮影动画等。佳作也多,频频在国际上获奖,在国内外获得较高荣誉,并赢得了“中国动画学派”的美誉。1958年我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研制成功。1961年《金色的海螺》吸纳了民间窗花和皮影戏的艺术特色,使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得到发扬。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从1960年到1964年,历时4年时间拍摄的大型动画片《大闹天宫》,可以说是中国动画片的经典之作,在艺术风格、造型、用色等方面借鉴了古代绘画、庙堂艺术、民间年画的特色,挖掘各种艺术表现手段,表达出鲜明的中国民族风格,曾在44个国家和地区放映,国外媒体更是好评如潮,将中国动画的成就推向了高峰。
4. 1978年底开始,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年代。这后十年,是中国动画的第二个“黄金时代”,也是20世纪中国动画片最繁荣的年代。这一时期在艺术风格上继承了已有的民族化、艺术化、多样化,传统人物性格塑造、故事脚本编写手法、制作技术上都更进一步。1979年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叱闹海》问世,是中国美术电影创作又一个高峰的动画长片,深受国内外好评。1983年将中国水墨画与剪纸动画集于一身的水墨剪纸动画《鹏蚌相争》也颇具特色,脱胎于中国画中的写意花鸟和写意山水。水墨动画作品悠远深长的画面氛围把中国水墨画所特有的含蓄练达的意蕴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1980年《三个和尚》在发展民族风格的基础上,融合了外国现代漫画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细腻、简洁生动,人物造型也极具特色。获丹麦第四届欧登塞国际童话电影节银质奖。还有其他大量优秀的动画长短影片,如《金猴降妖》《天书奇谭》《雪孩子》《九色鹿》《蝴蝶泉》《女蜗补天》《山水情》《南郭先生》《火童》等在民族风格的探索方面都有突出的尝试,在国际上也都屡次获奖,赢得无数荣耀。
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金猴降妖》在以往的民族风格基础上结合抽象绘画的手法和现代音乐,形式更具多样化,也因此获奖众多。但是从其影响力来看,它已经无法与《大闹天宫》《哪吁闹海》相比。这部动画片,似乎在宣告着从1926年的《大闹画室》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美术电影所逐渐形成的“中国动画学派”民族风格将要走向尾声。
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电视的普及与发展,系列动画片开始出现,大量优秀的动画系列片,如《葫芦兄弟》《通遏大王历险记》《黑猫警长》《阿凡提的故事》等开始成为动画界的新宠,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许多动画角色造型让人铭记于心。迄今为止,中国动画电影共获得60多个国际奖项,20世纪80年代时在国际上还备受推崇,但从1991年以来,中国动画片日渐与国际电影奖项无缘。 5. 20世纪90年代后至今,中国动画在开拓中转折,发展出现瓶颈。90年代后,中国动画业陆续扩大规模,动画发展成为一项产业。国外动画片生产厂进人中国,加工潮席卷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动画创作人才。加上美日动画的冲击,市场化操作的缺乏,从而导致动画人才的流失和中国动画创作相对于世界动画发展出现缓慢趋势。处于低迷状态的中国动画要想再次步入国际动画的轨道,将面临严峻挑战和考验。在这一段中国动画低谷时期,中国电影人依旧坚持着对中国新动画的探索。1999年,《宝莲灯》制作完成,投人、产出基本持平,在当时被称为奇迹。在《宝莲灯》之后,中国民族动画已经开始向商业动画转型。影院动画有20xx年《梁山伯与祝英台》、20xx年《红孩儿大话火焰山》《勇闯天下》、20xx年《魔比斯环》、20xx年《勇士》《闪闪的红星》、20xx年中国第一部武侠动画电影《风云决》、20xx年《葫芦兄弟》电影版等。动画系列片有20xx年《我为歌狂》、20xx年《隋唐英雄传》、20xx年《快乐东西》、20xx年《梦里人》、20xx年《精灵世纪》、20xx年国内首部大型武侠三维动画连续剧《秦时明月》等。
二、这一时期的国产动画有很多明显的弊端。在此笔者仅从动画片创作新思维的角度,谈谈以下看法:
第一,剧情是一部影片的灵魂,提高故事剧本创作水平,注重故事内涵、人物情感,来强化中华民族自身的民族气质和民族信仰,体现出民族特色。如美日两国动画都善于反映人类共性的题材,像《海底总动员》中的父子情、《料理鼠王》中的美食之情、《萤火虫之墓》中的兄妹情、《千年》中的男女之情,而中国的动画片主要承担起传统教育儿童的作用。美日动画常吸纳其他民族元素,融合世界多元文化,但越能保持其独有的民族气质。比如美国动画融合中国文化的《花木兰》《功夫熊猫》、希腊文化的《大力士》、古埃及文化的《埃及王子》,这些动画依旧渗透着美国民族自信、外露、乐观的性格。日本动画同样如此,混合着欧洲乡土和现代气息的《天空之城》,融合东方风格以及未来文明的《攻壳机动队》,都有着日本式的细腻柔和、情感丰富的风格。
剧情创作要用新创意,要与时俱进、国际化,把现代性融人创作中,不能老搬用经典寓言或童话。我们来看看美国皮克斯动画题材选择上的创新,从1995年《玩具总动员》开始摆脱传统动画中“王子”“骑士”创作元素,转向多元化的原创题材,对迪士尼动画的霸主地位是有力一击。反观国内动画《大闹天宫》《封神榜传奇》《西游记》到《宝莲灯》都是套用已有故事,在广度和深度上有局限性,剧情薄弱,题材陈旧。在国际化、多元化的今天,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题材,各国需要有更多题材和形式的创意以达成共鸣。这些动画片也在某一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影视的发展和中华文化,我们希望世界对中国的印象,不仅仅是中国人穿着长袍、清一色中山服,叼着大烟斗,而是一个现代崭新的中国。
第二,动画角色造型要有原创性,角色要富有个性及表演性。人们对中国经典动画形象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20世纪60一80年代动画电影中的孙悟空、哪叱、黑猫警长、葫芦兄弟、阿凡提、舒克和贝塔等中,这些造型具有“中国制造”特质。让我们比较一下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动画造型,《宝莲灯》中沉香与《哪叱闹海》中的哪叱是否相似?《好猫》《黑猫警长》《蓝猫》,这三只猫的造型是否有相似之处?《宝莲灯》之后,也有很多仿日美风格的动画作品,比如《我为歌狂》《精灵世纪》《魔比斯环》《象棋王》《风云决》等作品,民族化特征不够,失去原有特色,显示不出自己动画的独特魅力。原创性是有共性和个性的,两者是对立和统一的关系,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我们再看美国动画角色从最初的米老鼠、唐老鸭到众多让人们喜闻乐见的经典形象,都是深人人心、让人难以忘记的。日本动画大师手家治虫笔下《西游记》的小悟空形象和中国孙悟空在表现性上截然不同,现代感十足,体现了不同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中国动画要成长壮大,在各种文化圈层边际变得模糊的趋势下,我们应该努力开阔自己视野,在传统元素上再创造,增强我国动画原创性,千万不要盲目跟风,一味摹仿美日造型风格和样式,才能拓展出一种新的适合中国动画民族化发展之路。
中国动画强育功能,在角色性格塑造上单一,缺少变化;表演性上动作和表情的过渡不够细腻,肢体语言不丰富;对话趣味性苍白,不能带给人轻松之感。世界经典动画中,人物、动物个性鲜明,形象的动作表现手法和表情总是让人回味无穷。
三、结语
中国目前还处于动画片起步阶段,种种创作所暴露的问题是暂时性的。中国动画创作者也正在基于民族文化上努力寻求改变和突破,新的动画风格和形象的尝试。《秦时明月》《喜羊羊与灰太狼》《西岳奇童》、电影版《葫芦兄弟》等动画都是中国动画在不断尝试下的新作。我们要对中国动漫产业的前景充满信心,充分认识创作实践中艺术之间的个性和共性,努力打造我们本国自己的动画品牌。
第二篇 试论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偶像化_影视论文
【论文摘要】军事题材电视剧在中国的电视荧屏上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形象,然而近两年“红色偶像剧”的泛滥让部分军旅剧也陷入了娱乐化的尴尬境地,本文主要通过几部典型的军旅年代剧和传奇剧来部分军事题材电视剧偶像化的特点和原因。
【论文关键词】军旅剧 偶像化
一、军旅电视剧出现的原因及类型
综观军旅电视剧的创作,基本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型,革命历史战争题材和当代现实题材,中间的过渡类型即军旅年代剧和传奇剧。革命战争历史题材一直是军旅题材的“镇山之宝”部队现实题材是军旅电视剧的“精锐之师”,年代传奇剧则是军旅电视剧的“人气偶像”。三类电视剧互为依托,彼此照应,共同支撑起军旅电视剧的文化江山,在当下中国文化中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二、军旅年代剧、传奇剧代表作的特点
从《燃烧的岁月》到《幸福像花儿一样》再到《血色浪漫》,军旅年代剧、传奇剧在近几年迅速发展,虽然这几部电视剧剧情发生的背景、年代、题材都不尽不同,特点也各有所长,但它们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旅电视剧的发展方向以及广大受众对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审美观念。
1、初现——另类的主旋律表达
20xx年烧红了大半个中国荧屏的《燃烧的岁月》延续了一直以来军旅剧鲜明的家国同构模式,从家庭生活折射时代与社会的变迁,以一种独特的方式重新建构了当代历史的连续性。该剧的具体体现在主角石光荣这一人物形象上,电视剧片头的主色调是鲜艳的红色,伴以红旗飘舞、烈焰燃烧和昂扬的进行曲.字幕打在纪念碑般的石刻上,随后出现了的浮雕像——这种视觉构成在直观上将诠释为革命,并把石光荣嵌入了中国革命英雄史的序列当中。wWW.meiword.CoM这位英雄所负载的“革命”也是相当“主旋律”化的,对铷的品质的界定并没有越出忠于职守、大公无私、光明磊落等内涵。但与“主旋律”不同的是,这个剧首先相当成功地借用了“地方特色”,石光荣满口的东北话,不仅一冼“主旋律”字正腔圆的主流味,添加进“现实主义”风格的佐料,而且成功地将其纳入类似《东北一家人》以及赵本山小品等“东北风”中,并相当有意识地把这种语言风格结合进家庭情景喜剧当中。石光荣这个人物也并未以刻板的传统英雄形象出现。而是被赋予了相当多的“人性”色彩,包括他在正直无私的同时又不乏夫妻、父子亲情;他英勇善战,而又表现出一种粗野、专断、蛮横的“胡子”风格,同时也具有任性、执著的男性特征。更重要的是,对这个形象的表现始终是在爱情、家庭这一私人领域内展开。换句话说,是对这一英雄形象做了言情剧式的处理。《》对“主旋律”另类的表达方式,正在于它在石光荣的革命之中加入了大众乐于观看和接受的内容,赋予石光荣丰满的“另类”情感特质,尤其是对爱情的执著。这也是的另一主要内涵。
2、“花儿”绽放——幸福里嗅出韩剧的味道
《幸福像花儿一样》出自“系列”的原著石钟山之手,该剧一改往日军旅剧都是典型的男人剧、英雄剧的特点,把主人公由戎马一生的将军改成了一群文艺兵。因为英雄剧反复推出,难免会给观众带来审美疲劳,转型就成为必然。更重要的是,军旅电视剧不仅要满足怀旧的老观众,更要吸引缺少历史记忆的年轻观众。而能吸引年轻人的自然是爱情。《幸福像花儿一样》的女主角们都是军队文工团的舞蹈演员.剧情也基本与练兵无关,讲的全是爱情和婚姻。而剧中的主要演员选择当红花旦孙俪和殷桃担纲女1女2号,可以说是从军旅剧向青春偶像剧迈出的第一步。
《幸福》主要以几位主角的情感经历为主线,描述了上世纪80年代一个部队家庭生活的种种喜怒哀乐。剧情的“软化”可以说是这部军旅题材剧最大的特点而从整个电视剧情节设置和发展来看,竟可以发现几分韩剧的影子:女l号()单纯可爱,没有任何家庭背景,男2号(林彬)经历丰富,高大帅气,有理想有能力,同样没有任何家庭背景,与女1号条件相当,两人于是产生感情,但随即由于突如其来的变故两人被迫分开。女1号嫁给了男1号(白杨),男1号家庭背景显赫,虽然没有什么能力,却认真地爱着女1号。而两人婚后并不融洽,女l与男2始终会因为一些小事相遇。并恰好被男1看到,于是矛盾不断,剧情也因此得以开展……虽然故事的最后仍然以一贯的大团圆结尾,但剧中的主要两对主角是否真的幸福仍然备受争议,不过,剧中帅男靓女的搭配、清新的军营舞蹈和浪漫的海边风景以及两位男女主角假戏真做因戏结缘的八卦绯闻却早已将这部电视剧的偶像人气捧到了极致。
3、“血色”年代——众星打造浪漫
《血色浪漫》是一部时间跨度很大的戏,其故事背景定格在1968年至1998年这段“历史大变革”时期,剧集在忠于原著基础上,更加侧重了浪漫主义情怀。全剧的整个色调其实并没有血色,偏黄,始终充满着浓浓的怀旧气氛。从一开始的年代,钟跃民等人的父辈们只是以副线的身份参与剧情,主角们仍然是这群军队大院里的顽主们。带着刀插队买票看《白毛女》,在“老莫”偷西餐餐具,在溜冰场调戏单身女孩,在先农坛广场聚众斗殴.·…·一切都具有着那个年代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知青戏”部分,荒无人烟的黄土高坡令所有的观众都感到失望,而秦岭的信天游,却在此时点燃了人们快要熄灭的心头之火,并成为全剧最明确的一个浪漫的符号特征。
与之前广受欢迎的军旅题材剧集相比,《血色浪漫》有些打破定律,就是从演员阵容上看更为偶像化。男主角的扮演者虽然有影帝的头衔,但对于他,不少电视观众心中却有一个错觉,认为他是“海岩剧捧出来的偶像之一”.在剧集播出之后,有报道指他的演技遭到了某些观众的质疑,认为“原剧本中那个追求自由精神的钟跃民却被演成了一个近乎丧失爱情伦理的‘街痞’,尤其没能诠释出男主人公的阳刚之气.根本不能表现原剧本中这个人物的精神。更有人认为:“改革开放前人们对待感情非常单纯,不像其扮演的‘情圣’钟跃民那样油嘴滑舌。总体来看剧中的人物缺乏时代感,言谈举止不像那个年代的做派.一味调侃而没有反映出那一代人的真实精神面貌。”
三、军旅剧偶像化的原因
1、英雄平民化。
对“英雄”的解构打破了以往“高大全”式的传统英雄形象,他们开始有弱点,也会犯错误,这种形象不仅显得真实,更增添了几分可爱。他们这些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塑造了一个个典型的英雄形象,让观众觉得更真实、更难忘。但同时这类电视剧的另一个倾向也不容忽视:那就是主角缺点越来越多,越来越“坏”,“坏”不惊人死不休。似乎只有这样,我们的革命前辈的形象才是真实的。
2、剧情韩剧化。
军旅剧中穿插三角甚至多角恋情,让英雄陷入纠结的儿女情长。虽说英雄也是人,也有柔情的一面,但感情戏份的过分夸大还是多少有些娱乐大众的嫌疑。
3、受众的需要。以往军事正剧往往以宏大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手法过于刻板,人物塑造简单,使观众们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审美疲劳。由于80后新生代迅速成长,并逐渐成为社会文化的主要受众,他们对电视文化的特殊选择决定了军旅剧不得不采用众多青春偶像加盟的策略。
第三篇 电影制作的发展之我见_影视论文
20 世纪80 年代各省成立电影制片厂,成立之初不能单独拍摄影片。1995 年后才获得了拍摄指标。资产规模较小,生存资金主要依靠各类资金拨付,所以拍摄影片也是时断时续、很不稳定。但即便如此,电影制作也没有放弃与这个时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基调相一致的努力尝试,期间既有在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宏观话语冲击下带来的生存压力,也有电影工作者逐渐萌发出来的市场意识,同时也渗透着电影人难以割舍的光影情结与银色之梦。在机遇与挑战、喧嚣与寂静并存的产业化跋涉道路上,力求将电影的产业功能诠释得更为出色,在制片实践中锻炼本领,使电影制片厂能够借此体制改革之契机完成产业化的转型,走向电影产业春暖花开的季节。
省级电影制片厂一方面继续承担国有厂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使命,走主流路线,在影片拍摄中获取了党和的政策资金等诸多方面的照顾;另一方面,电影制作又在努力拓展商业片、合拍片、电视剧等产业领域,在开拓的过程中经验与教训并存,喜悦与忧愁同在。在很多时候所体现出的市场意识和产业思维还不够准确,这对长期在计划体制内生存的小型制片厂而言也是必经的历史阶段。从电影制片厂这一个案的发展状况中也能够体察到我国小型制片厂的一种普遍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包括国有电影制片厂在今后的发展当中,应立足本地实际,整合多种资源,推动电影产业的新发展。Www.meiword.CoM
一、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整合系统内各种资源,推进电影产业化、集团化、多元化发展,实现电影厂产业布局新跨越国有电影制片厂的体制改革在与时代话语的合拍中不断推进。转企改制已经成为国有厂发展的必然趋势。广大小型国有电影制片厂应充分借鉴吸取已改制单位的经验教训,推进电影体制改革。与大型国有电影制片单位普遍面临的离退休员工人数多、养老支出负担过重等情况不同的是,省级电影制片厂的规模小,职工数量不多,在这方面面临的压力也要小很多。在改制的过程中,要实现制片厂由计划生产型企业向市场竞争为主、行政宏观服务引导为辅的过渡。集团化改革是电影企业改制的内容之一。它突破了单体企业规模扩张和经营单一的局限,使企业在不断成长和扩张的同时又不至于风险太大,它是现代企业组织结合的一种创新形势。制片厂在集团化改革时应根据自身情况,促进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结构优化调整,避免简单的收购或合并,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投资多个项目,分散投资风险,确立以电影制作为主业、外引内联相结合、多种经营并举多功能联合体式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二、充分利用的相应扶持政策,继续完成主旋律电影以及农村片、科教片、儿童片、纪录片等小片种的拍摄,并根据市场特点采取相应的发行策略与大投入高回报的商业大片相比,低成本主旋律影片及各种小片种影片的受众范围比较狭窄,往往是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思想性、艺术性高于商业性。
电影收益难以保障使得此类影片无法得到民营资本的垂青。但是它们仍然是国产电影难以割舍的一个组成部分,对讴歌主流文化、维系主流伦理道德发挥着商业电影难以替代的宣传功效,在二级市场、广大农村仍然还有忠诚的电影受众。国家也通过各种资金扶持、政策倾斜来引导制片单位拍摄此类影片,与民营公司相比,国有厂对电影主管部门的这种指导理念的响应程度也更为及时。与大型国有电影集团每年上亿元的收入相比,小型电影制作单位因为人员较少、投资成本很低,数百万甚至几十万的利润回报对他们而言都是不菲的收入。而每年对这些特殊题材影片的资金扶持对于大型厂可能是杯水车薪,但对电影制片单位而言却是很重要的渠道和创收。 电影制片单位除了电影摄制以外,应立足自身情况,进军新的投资项目。许多大型国有厂已经在房地产、主题公园、物业、宾馆等多个产业领域试水,但电影制片厂因为资金积累相对薄弱,遭遇“旱涝不均”甚至“久旱无雨”的情况,所以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如此大规模、多元化的项目投资。它们应在对自身定位进行科学的基础上,将有限的资金放到自己特长和熟悉的领域中去,坚持谨慎投资、步步为营的策略,不断积累商业经验和资金实力,在由点的突破中带动面的发展。从一般意义上讲,电视电影、电视剧对拍摄技术和艺术标准的要求要比电影低,投资回收几率也要比电影大,所以在近些年也逐渐成为制片厂新的产业支撑点。
三、整合全国电影资源,通过成立发行联盟开辟电影播映新途径,推进数字院线建设,实现制作与发行放映环节的进一步畅通我国的大型国有电影集团都有自己的院线,它们拍摄的影片在发行之前就有了一定的票房保证,而大多数小型国营厂则因为诸多原因所限而无法在放映环节实现突破。我国30 多条院线统辖的电影院和银幕,因为占据了全国电影市场的最有力的城市地段,而构成了我国主流电影流通渠道,这近万块银幕就成了海外大片、国内大片的必争之地,影片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小型国有制片厂所拍摄影片本身的商业特点与好莱坞和国产商业大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也难以进入发行商的期待视野之中。所以,电影制作单位已经自己筹划打通连接放映终端的窗口,电影制片厂与院线和电影发行公司协商,在城市选取人流量大、文化消费密度高的黄金地段,待时机成熟时建立影城。做影城乃至院线需要充足的启动资金,这对目前大多数小型制片厂而言仍然存在不小难度。而二级院线、农村院线则可以成为新的发行载体。
广大小型国有电影制片厂应在转企改制的大环境中,根据本厂实际情况,整合系统内各种资源进行集团化、产业化改造,在决策制度、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做出创新。既要利用扶植政策完成非商业电影制作,又应融合多种资金、完成商业电影拍摄并制定对应营销策略推进影片发行的顺畅无阻,利用国家大力发展二级数字院线的机遇拓展影片的放映途径,积极参加数字院线建设。电影制片厂要坚持多元化投资,投资电视电影、电视剧等新产业项目,使电影制片厂由单一电影产业构架向纵向横向多元化产业格局发展。
第四篇 我国农村电视公共服务供给改革初探_影视论文
摘要 本文指出了电视公共服务作为俱乐部型准公共物品的特性。并对我国农村电视公共服务的供给情况进行了,在此基础上对改进我国农村电视公共服务供给状况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
关键词 农村电视公共服务 准公品 供给
“三农”问题是近年来我国工作的一项重点,这其中,为农民提供充分的信息、建设农村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内在要求。也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随着电子技术在中国的迅速发展,电视机开始成为农村电子媒介中的龙头”,电视越来越成为农民接受信息的重要渠道。农村电视的公共服务供给也随之成为关注较高的一个问题。
一、我国农村电视公共服务概念界定
农村电视公共服务属于农村公共服务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农村公共服务则属于农村公品的范畴。在农村,一些农村公品“没有固定明确的实物形式,而是表现为一定的服务形式。我们称之为农村公共服务。”
公品(publie goods)是经济学理论中的基本概念之一,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指出:公品是这样一种产品,在增加一个人对它分享时,并不导致成本的增长(它们的消费是非竞争性的),而排除任何个人对它的分享都要花费巨大成本(它们是非排他性的)。
在现实中,真正的纯公品是很少的,大多数产品因为兼有公品与私人产品的特征,被称之为准公品。因此,按照产品特征,可以将公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纯公品。即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第二类是俱乐部型准公品,其特点是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是却可以较轻易地做到排他。wwW.meiword.cOM即对这类产品的使用可以通过收费而将不愿付费者排除在对该产品的消费之外,同时,在该产品的使用者范围之内,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多增加一个使用者的边际成本是微不足道的。一些自然垄断行业的产品就具有这种性质;第三类是拥挤型准公品,这类产品与俱乐部产品刚好相反,即在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但当消费者的数目达到一定程度时便产生消费上的竞争性,也就是说这类产品是拥挤的。
根据这个分类标准,我们可以对我国电视产品进行:原来。无线电视产品具有公品的两个基本特征,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但是,随着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的出现,电视台通过光缆介质和加密技术可以向观众收取费用,拒绝为有线电视付费的人将不能收看其节目,使电视产品产生了排他性。因此,电视产品经历了从纯公品向俱乐部型准公品的过渡。
二、农村电视公共服务作为俱乐部型准公品的供给方式选择
与上面所论述的分类方式大体一致,詹姆斯·布坎南曾经把物品按照“公共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对公品进行分类。他认为,公品既包括“纯公品”,“也可以包括‘公共性’从0到100%其他的一些商品和服务”,即准公品。而关于公品的供给一般认为,“公共性接近100%(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显著)的准公共物品适合由供给,公共性接近0的适合由市场供给。”
俱乐部型准公品恰是一种公共性介于0到100%之间的公品。那么它采用哪种供给方式更合适?
首先,各级作为理性人,在提供公品的过程中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会重视有形的公品供给,而轻视无形的公品的供给;重视短期的能直接利于绩效评估的公品,而不重视投资期限长的公品。在这种导向下,电视公共服务的供给就会出现短缺现象。
其次,因为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作为市场中的经济主体,其自身运行同样存在交易成本问题。因此,提供公品某种程度是一个过程,其交易成本甚至比市场制度昂贵,这表现为现实中的种种“政策失败”。
因此。准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不能依靠某种单一的供给模式。从公平与效率的角度考察,供给重在公平,市场供给则重在效率。如果新的市场主体进入公品提供加强市场竞争,势必能提高的效率和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市场既分工又合作,便可将二者的有效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通过这种有机结合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准公品能否由市场有效提供。要看一个排他成本问题。对于排他成本高的准公共物品。私人资本一般不愿生产。因为“搭便车”现象严重,会使收费比较困难。排他成本低的准公共物品,私人生产就比较容易。电视公共服务这一类的俱乐部型准公品是具有非竞争性但有排他性的准公品,一般属于排他成本比较低的准公共物品,所以,引入市场机制是非常合适的。 三、正在构筑的我国农村电视公共服务供给体制
当前,我国农村电视公共服务仍旧表现出供给不足的问题。
1998年以来,为解决部分农村地区收听不到广播、收看不到电视的突出问题,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广电总局共同组织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截止到20xx年底,中国共投入建设资金34.4亿元,运行维护费0.4亿元。完成了11.7万个行政村、10万个5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建设任务,并修复了1.5万个行政村“村村通”工程,解决了近1亿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问题。20xx年。广电总局又启动了“村村通”卫星直播(dth)试验系统。20xx年,再次投资107.5亿元支持“十一五”计划期间村村通项目的建设和改造。
现在,农村电视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转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
在财政方面,各级筹款的方式也在发生改变。如自20xx年开始实施的“村村通”工程,根据《“十一五”全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规划》,除安排的补助资金外,省市两级负责解决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建设资金,并切实落实修复“返盲”设施资金;省、市(地)、县(市)级分别负责解决转播本级广播电视节目无线发射转播台站的机房和设备的更新改造资金。国家给予建设、经营县(含)以下农村有线电视网络的单位给予一定期限的税收政策扶持。对用于覆盖农村地区的广播电视节目发射台、转播台和监测台的用电,执行国家规定的非普工业类电价标准,不执行峰谷分时电价政策。在国家广播电视机构控股51%以上的前提下。鼓励国有、非公有资本投资参股县级以下(不含县级)新建有线电视分配网和有线电视接收端数字化改造。在自愿的前提下,可以向农民筹集部分资金用于本村的广播电视设施建设。
尽管为农村电视公共服务供给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我国农村电视建设还处在较低水平,一些偏远农村还存在电视覆盖“盲区”。据国家统计,全国新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中还有广播电视覆盖“盲村”70多万个。早期建设的“村村通”工程,由于受当时的经济技术条件限制,投入少,起点低,通过无线方式覆盖的广大农村地区实际覆盖效果滑坡严重。无线覆盖是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的主要方式。但承担和省节目对农村地区无线覆盖任务的发射台、转播台资金投入不足、设备老化、日常运行维护经费缺乏。导致广大农村地区和省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成为薄弱环节。农民接收电视套数少,质量差,满足不了农民群众的迫切需求。
“村村通”工程的投资力度很大,但这还是行为。作为目前我国农村电视公共服务惟一的供给主体已经表现出了某些弊端。
首先,作为农村电视公共服务的唯一供给主体,供给效率相对较低。针对“村村通”的发展,作者在20xx年10月和20xx年4月两次在山东莱芜一些村庄进行调研,“村村通”开展以前,这里由于这里长期没有有线电视,农民一直是靠普通天线接收电视节目,但能收看的节目套数并不多,天线质量好点的农户能收到一套、山东卫视、莱芜电视台等六七个频道,差一些的只能收到三四个频道。而且接收质量也不稳定。“村村通”开展以后,花260元初装费安装了有线电视的农户说。现在接收到的36个频道里,单单山东台和莱芜台的频道就占了10个之多,虽然比以前有所进步,但离自己期望的还有距离。可见,有线电视作为俱乐部型准公品,虽然通过技术实现了排他,但是作为供给主体,提供的服务内容还有待丰富。
当然,由于是个案研究,这个调查的内容不能做推论,但这反映出在提供农村电视公共服务过程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而要提高农村电视公共服务的效率。关键在于把农民的消费需求集合为社会的需求,即只有按照农民的意愿进行资源配置才是有效率的。
其次,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农民,在信息的购买和使用上会遵循收益最大、成本最小的市场原则。虽然农民不能影响“村村通”工程中提供的电视频道,但他们可以选择安装或不安装有线电视。还以莱芜的农村为例,目前农村里很多农民自行添置了卫星接收器,能接收到的电视频道远远超过有线电视提供的频道数量。一般都在40个频道以上。在价格上也不同,卫星接收器的价格在160元至300元不等,而且是一次性投资;有线电视的初装费是260元,另外每月要交纳10元的收视维护费。相比之下。卫星接收器大受欢迎。
四、中国农村电视公共服务供给改革路径
从以上的可以看出,“自上而下”的供给和决策机制与需求表达机制的缺失造成了农村电视公共服务供给的结构性不足。应当对这种状况加以改革:
1 改革农村电视服务供给的体制,实现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多元化的农村电视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可以包括供给主体、农村社会供给主体、私人供给主体等。在明确产权的前提下,可以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来进行供给。
就电视公共服务而言,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的出现,特别是数字加密技术的运用,使得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能够变为排它性的,用户必须付费之后才能收看的到。这样,就能够消除了公品的非排他性特征,使电视产品可以具有排他性,因而具有了一定的私人产品的性质。如果预期收入大于排他性的成本,利用技术设备进行电视产品排它的行为将会有利可图,价格机制就会发生作用。付费频道和付费节目就具有这种特点。所以,电视产品是可以消除非排他性特征的公品。
另外,从经济学角度,俱乐部型准公品应当由提供还是由私人提供除了考虑该项产品收费管理的难易程度还应考虑它的需求弹性,难度越大。弹性越大就越适合于采用提供的方式,相反则应采用市场提供的方式。对于电视公共服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的发展和电视机在农村社会中的普及。电视产品提供难度正在减小,电视节目的需求弹性也有减小的趋势。这也给电视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创造了条件。
2 建立农村电视公共服务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
当前。在“自上而下”的公品决策机制下。由来自于外部和农民不具有同等切身利益的进行公品的决策,就很难和农民做出同等精细的计算来保证公共资源利用的有效性。目前农村电视公共服务的供给主要不是由农村内部需求决定,而是由农村外部决定,由于公品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有待建立健全,农民难以在公共服务供给决策中体现自己的意志。由此造成农村电视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能反映农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现状。如果能建立农民需求表达机制,则公共财政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才能更有效率。
3 发展直播卫星系统,促进农村电视公共服务供给
直播卫星的强大传输能力,带来了潜在的收视和商业革命想象空间。迄今,全球卫星直播产业的总产值,已经达到了近500亿美元。可见,市场在提供电视公共服务方面是非常有潜力的。在直播卫星发展的新领域中,高清电视服务、本地频道服务、国际频道服务、交互电视服务,都是重要的市场。从这里也可以看到,作为俱乐部型准公共物品。我国农村电视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提供是可行的。
电视作为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在农民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农村电视的公共服务供给也应当及时跟上。
第五篇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特点及发展趋势探析_影视论文
摘要 本文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特点、优势以及存在的不足,探求其发展趋势,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电视新闻 专题节目 特点 发展趋势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是指有特定的新闻取向,以深度报道为主,综合运用各种电视表现手法,按周期、按专栏播出的新闻节目类型。”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最常见是采用专稿和专题报道的形式,可分为新闻调查型、新闻评论型、新闻评述型等,受众、内容、形式相对稳定,每一期只对一个内容进行专题报道,对事实进行深度挖掘和。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大都在后期制作上尽力做到充分完整,调用多种体裁、表现手段来表现细节和情节,使故事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而利用现代剪辑技术的不断创新,打造精品节目成为可能,这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新闻专题节目实效性、现场感的相对弱势。
一、新闻专题节目的现状及特点
近十余年,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在新闻理念、制作和传播上,都产生了划时代的变革。新闻专题节目将音、画、文字等视听手段融为一体,通过声音、影像、画面、字幕和特技等多种表现手法,生动地再现了新闻事件,使信息广泛地抵达受众,在充分尊重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构筑了一个节目形态、表现手法和风格样式交错融合的集合体。
1 新闻评论型
这一类型的新闻专题节目,以揭示事物本质、提供本看法、引导观众的判断和认知为特点,节目不断变换新闻评论的方式和视角,包托同期声评论、解说词评论、主持人评论、现场点评、采访评论等,评论的展开以主持人的思辨逻辑为核心,使信息的采集和选择具有很大的开放性。www.meiword.cOm由于这些评论是在详实的事实基础上阐发,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2 新闻调查型
这一类型的新闻专题节目,通过对观众关注的新闻事件、社会现象进行深入调查,把记者的调查经过和事件的扑胡迷离以悬念形式展开。通过叙事和调查,充分调动观众的关注热情,然后水到渠成地对事件进行或解决。调查型的新闻专题节目,往往在叙事中隐含观点的倾向性和引导力,通过对所追踪事件的内容、角度和重点的选择,对叙事结构、叙事材料的编排,使整个的调查即为一个、探讨的节目过程。
3 新闻评述型
这一类型的新闻专题节目,是目前具体操作最丰富的节目类型。多样的新闻评论被适时运用在新闻事件的叙述过程中,力求深度化,并与叙事互补形成统一整体,有效避免形式单一所造成的节目冗长感。
二、对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报道的思考
1 时效性不强
时效是新闻的永恒诉求,新闻节目的叙事时态都强调当下性,为了吸引注意力稀缺的受众,新闻节目需要极高的“保鲜度”。如今随着传媒技术的日新月异,新闻的进行时态得以不断强化,使观众置身于随时变化的动态中。但由于新闻专题节目需要一定的选题策划时间,而一个优秀的选题必然是在新闻事件发生后,经历一段时间的酝酿,才能确定和实施。一些调查型的新闻专题节目,往往需要记者在事件发生后或是获得新闻线索后,赶赴实地调查取证、深入事件,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这样时间跨度上就加大。新鲜度就可能会有所折扣。
2 个性化不突出
电视新闻节目有着独特的叙述方式,借助画面、声音等多种表现元素,对新闻事件进行现场记录报道,营造出现场感,同时也在深度报道上下功夫,对新闻事件深入调查,详实梳理,进行一针见血的评论。新闻专题节目对题材的选择、镜头的选取、画面的组接、声音的处理、情节的编排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体现着一个节目的风格,即个性。随着新闻专题节目品牌栏目的日益成熟和优化,似乎节目在操作上固化了一套叙事技巧,在一些情节安排和细节处理上,有着统一标签的痕迹,属于栏目的个性和风格有所缺失。
3 选材偶有雷同
近年来,电视新闻的出现了一些选题倾向。认为轰动、凶杀、稀奇古怪、有违常理的热点事件和恶性事件,就是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应该关注的新闻。很多节目大都取材阴暗面,将社会的丑恶现象和恶性事件昭然于世。使受众的猎奇心理得到满足,只在结尾象征性地加上评论。一些品牌节目的选题很多时候是有亮点、有锐气、有新意,但在一些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轰动性新闻的处理上,仍会有选题重复和雷同。这就需要新闻人在新闻同质化泛滥时,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深,人深我奇”的方式去挖掘题材,另辟蹊径,另寻角度。
三、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制约因素
1 节目采编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
节目采编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直接决定着一个节目的成败,以前一些优秀栏目实行编导责任制,要求编导必须对每一个环节负完全责任。这就要求栏目拥有足够数量的出色编导,才能达到整体栏目的发展目标,而全能编导的培养和获得很难。这就造成了节目机制存在过于依赖编导,编导能力素质高低几乎成为一个节目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近年来,一些较成熟的新闻专题节目实行策划负责制,让经验丰富的编导改任策划对节目负责。策划列出图表式的详细策划方案,包括结构设计、主要采访对象选择、主要调查问题设计,并在后期制作中帮助编导对节目进行调整和修改,对整个节目的质量负责。一个策划往往完成与两三组编导的合作,对一些年轻编导来说这既是雪中送炭,又是如虎添翼。编导在完成策划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仍充满创作的空间。这种运作方式提高了前期运作的有效性和把握度,前线记者依据策划方案要求,以及自己对于采访对象的展开采访和调查,与策划进行有效的配合与协作。
2 观众对节目的认知度
在计划经济时代,媒体的社会属性单一,教化功能明显,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度发展。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剧增,媒体的娱乐功能得到提升。但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仍是媒体节目中最富潜力和最有分量的节目类型。观众对于一个新闻节目的认知度和理解度主要受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社会地位以及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因此本土化的新闻传播,针对目标受众群的新闻产品制作,能进一步促进受众对新闻节目的认同感和忠诚度。这样既能突出本地新闻传播的特色,更容易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引起受众情感上的共鸣,产生良好的新闻品牌效益和社会反响。
3 媒介生态环境对节目的影响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需要更加宽松的媒介生态环境,尤其是调查型的节目更是受制于外部环境,与环境、空间、监督以及时政因素息息相关。随着国内化、法制化进程的加快,监督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种种原因,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一些个人或利益团体从自身的利益背景出发,为监督设立重重障碍,一些新闻专题节目在制作、审查时仍会遇到阻力。新闻专题节目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在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后,节目无常播出,那种打击对新闻人来说是可想而知的,必然会挫伤记者和编导的积极性。因此,要做好电视新闻专题节目需要更加宽松的环境,而宽松的环境也会反过来促进社会的进步。
四、如何使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更具魅力
新闻专题节目不只是新闻的客观记录者,更应该是问题的者和正确的引导者。针对热点新闻事件加强评论力度。勇于亮出鲜明的观点,表明正确的立场,引导主流,是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那么如何使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更具魅力和吸引力,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 力争原创性
在信息重复化、资源同质化的情况下,原创性的新闻节目和产品变得越来越稀缺。独家新闻、第一时间、最先发言、最终真相,将成为媒介的争夺点和热点。揭示被掩盖的事实,尤其是重大事件、经济热点、、等,这些都将构成新闻专题节目的重要题材。新闻调查型的专题节目强调记者采访的原创性、性和纪实性,虽然费时费力,但分量重、影响大。
2 加强互动性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最基础的是对事实的把握和展示,最重要的是对事实真相全方面的探索和调查,最精彩的是对事实之间的关联和事件的相关背景做出实质性的和判断,启发受众主动思考、积极投入,以获得真正的感悟和思想。新闻评论型的专题节目将新闻单一、僵化、平面的传播特征,转化为生动、立体、交互式的传播,使受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获知了新闻的深层价值和博大内涵。如果加强节目与受众、主持人和热心观众、调查记者和普通大众的互动交流,通过异地视频切换、热点电话、手机、滚动屏幕、电视直播等直接手段,以及电话采访、电话留言、网络留言等间接手段,在节目形式和节目环节,更大范围地吸引观众,那么所达到的传播效果和传播深度将更大。
3 谋求开发性
虽然目前国内众多的电视台都将主要精力集中于综艺、电视剧等娱乐产品的竞争上。但从长远来看,电视新闻类节目才应当是新闻电视台的发展方向,新闻性、社会性、调查性、故事性、纪实性将一直是电视新闻的主旋律。在新闻传播时谋求开发性,对受众产生一种特殊的吸引力,对重大决策、重大事件、重大问题等新闻题材,进行开发推进式的深度,并不断预测报道事态的发展,准确把握报道时机,对新闻事件发展过程进行准确解读和判断,使开发的新闻信息被受众接受,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而随着新闻专题节目的不断发展,新闻事件的传播将由主题性调查——事件性调查——揭露性调查。对焦点人物的传播将由过程式记录——细节式记录——情感式记录。
只要深刻把握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品质内涵,在坚持中寻求超越,在摸索中寻求发展。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一定能成为社会和谐发展中监督的核心力量。
第六篇 地方电视台气象节目发展探讨_影视论文
摘要本文对地方电视台气象节目的现状进行了,并就其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垄断 地方电视 气象节目
对于地方电视台来讲,气象节目的开发价值不亚于当年南京电视台一炮打响而后红遍全国的民生新闻节目。
本地化、身边化的民生新闻创造了收视奇迹,也找回了地方电视台的生存价值。
目前电视界都在寻找地方电视台新的生存空间、新的增长点,被电视人忽视多年的在气象系统垄断操作下的电视气象节目进入人们的视线。
一、地方电视台气象节目的开发价值
地方电视台的生存基础在于本地化、身边化,①而气象资讯与民生新闻一样,无异是最具本地化潜质的电视资源。
在电视业发达的西方国家,本地气象是地方电视台最主要的支柱性节目。以美国康涅狄格州的电视3频道(wf channel 3)为例,这是一个典型的地方新闻频道,在其全天 5 个半小时的新闻节目里,正常情况下,每 10 分钟插播 2 至 3 分钟的天气节目,全部是现场直播,遇到恶劣气候,气象节目还会增加。②气象节目的密度之高,篇幅之长可见一斑。
根据研究统计表明,美国地方电视台,报道最多的前5位新闻依次是:③
1、本地犯罪,占20%
2、本地气象,占11%
3、本地事故与灾害,占9%
4、趣味报道,占7%
5、健康,占7%
这组数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气象节目对于美国的地方电视台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柱性,这与国内电视气象节目几近边缘化的情况产生极大的反差。wWw.meiword.CoM
美国传媒界认为,本地的天气情况是受众每天最需要获得的最基本的信息之一,电视台最主要的赢利模式就是“受众出售”,或者叫收入,受众旺盛的需求就是电视气象节目开发的价值。在美国,以及电视业发达的西方,电视气象节目都有很高的收视率,高收视率的背后就是巨大的商业价值。调查显示,在美国45个有线频道中,天气频道(美国有的气象频道)入户率第一,收视满意度第一,综合排名第二,收入居第十。在法国,天气预报播出时间只占整个电视节目时间的1%,收入却占到了20%。④
我国地方电视台气象节目的收入,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椐了解,目前地方台的气象节目的收入只占整个收入的1%左右,一般不会超过2%。⑤在这收入的巨额差距中,我们看到气象资讯资源长期严重浪费的同时,也看到了气象节目开发的诱人前景。
除了商业价值,气象节目的社会价值更是不言而喻的。电视气象节目是少有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节目,值得大力开拓。
二、地方电视台气象节目的现状
第一,地方电视台的气象节目从来未被认真开发过
地方电视台的气象节目几乎与地方台的新闻节目同步诞生,属于最“古老”的节目类型,但它出现早却变化小发展慢,二十几年来一直裹步不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水平底下
整体上讲,地方台的气象节目受电视台的影响很深,一招一式莫不是央视的翻版,不符合地方台的生存方式,不具备贴近性。从形式上看,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形式呆板,样式陈旧。从内容上看,数据单一,蜻蜓点水,差异性小,信息量低。
2.整体缺乏创新氛围
这几年,其他电视节目类型创新频频,气象节目却多年来一片寂静,即使有大连电视台的《大连,你早》(室外直播)这样的节目形态问世,也很难出现象其他节目一样的全国性克隆风潮,整体严重缺乏创新氛围。
3.播出密度低,时效性差
目前,全国大多数地方台,气象节目一个台(通常拥有多个频道)一般一天只制作一档,播出几次,这不仅与发达国家差距甚远,也根本无法与电视台相提并论。
目前,电视台8个频道一天制作27档气象节目,播出53次,⑥平均一个频道3档以上,这种播出布局,比较符合受众对气象资讯的需求。但遗憾的是,除了上海、、南京少数地方台外,全国大多数地方电视台都没有这样做,播出密度低,时效性差。
第二,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电视气象节目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在地方电视台长期缺乏对气象节目深度开发的同时,其他媒体却加紧对气象资讯资源的利用,建立健全基于气象信息的传播平台,有效争夺受众。
根据1987年9月国家气象局展开的天气预报社会调查,有70%以上的受众以电视为获取气象信息的第一途径,电视在传播气象资讯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媒体展开了激烈的气象信息受众争夺战。广播经过几年的沉寂之后,得益于汽车的普及,大有卷土重来之势。平面媒体也不甘示弱,很多地方报纸以整版的篇幅刊登信息全面的天气资讯。一些新兴媒体,如网络,手机,声讯电话等,更是以其随时随地的优势,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我国手机气象用户,20xx年1月约1200万,20xx年1月3300万,到20xx年8月约为8363万。⑦而气象网站,上升势头更加迅猛,大有成为气象信息传播第一媒介的动能。根据最近几年各地的多组抽样调查显示,电视的气象资讯受众占有率从以前的70%以上,迅速下滑到目前的40%左右,龙头地位开始动摇。
这就是地方电视台气象节目面临的最严酷的现实。没能大力开发电视气象节目,已经不仅仅是浪费气象资讯资源的问题,而是将要失去天气预报受众的问题。
三、电视气象节目的广阔前景
应该说地方电视台的气象节目从来都没有精耕细作过,是一块亟待开发的新大陆,一旦僵局打开,气象节目将迎来一片绚烂的天空。
第一,气象节目新闻化。
新闻化是电视气象节目的趋势,是气象资讯信息能否成为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支柱性内容的关键。
(1)融入新闻版块。气象节目在新闻节目中频繁插入,根据国外的成功经验,一般每十分钟左右插入一次,一次1-3分钟。气象节目设立分主持人,与新闻主播频繁对切进行互动,这是国外气象节目的常态,最大程度满足受众对气象资讯信息的需求。⑧
(2)室外直播。室外露天直播是将气象节目新闻化的只要手段。不论阴晴雨雪,气象主持人在室外露天出境,雷打不动。主持人或者打着雨伞,或者戴着遮阳帽,或者在寒风中哆嗦,或者在暴晒下汗流浃背,这些画面的本身就是新闻——气象新闻,观众通过画面就可以了解正在发生的气象情况。天气预报的室外露天直播,赋予了气象节目的新闻含义,室外直播的做法在国外的许多电视台盛行几十年而不衰,可见其生命了。⑨
(3)气象新闻充实气象节目内容。一般认为,气象新闻只有在灾害性天气情况下才有新闻价值,如台风,冰雹,沙尘暴等出现时,这类新闻才会大量出现,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气象新闻是最具贴近性的新闻源之一,非常符合地方电视台本地化、身边化的特点。在非灾害性的天气下,只要天气发生异动,都可以成为很好的新闻素材。如,大风、大雨、大雪、大雾,气温骤冷骤热,针对这些天气情况采制的新闻,只要抓住准细节,都应该会有很高的收视率。气象新闻的大量播出将充实气象节目的内容。
第二,气象信息贴近性
(1)在这点上,地方台的气象节目要格外注意摆脱央视气象节目形态的缚束,摒弃城市天气预报这种全景式的播报方式,走出一条在时间差异性上做文章的新路。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气象节目是地方台受央视影响最深的节目。可以说,全国绝大多数的地方电视台的气象节目,一招一式,莫不是央视的翻版,实际上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 平心而论,电视台的气象节目应该是比较到位的。无论是节目的形态,还是播出的布局,都已经接近发达国家全国性大台的水平。作为全国性的大台,特别是国土面积辽阔的全国性大台,各地气象情况千差万别,空间差异性大,气象节目只能是全景式的重点城市预报,这是全国性大台的生存方式。
这种播报方式影响深远,以至于形成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式,重点城市全景式的播报方式似乎是电视气象节目的唯一方式,天生如此。于是,几乎全国所有的地方台都照搬央视的模版,把地方台所涵盖的各个行政区域的气象信息,不厌其繁地播报一遍。一些版图较大的省份,这样做还情有可原,可笑的是地市级台,甚至县区级台,也无不如此。一些县区,地域及其狭窄,各个乡镇之间的直线距离有的不到10公里,天气差异性近乎于零,也要不厌其烦的全景式播报一遍,信息量低,可看性差。
例如:温州,晴,6-15℃。永嘉,晴,5-14℃。乐清,晴,5-14℃。瑞安,晴,6-15℃……
这种天气预报,是目前几乎所有地方电视台的常态,这种空间差异极小的天气预报,看了第一条,后面的不用看也能知其大概,信息量低,可看性差。
对于地方台,天气情况在空间差异性趋小的情况下,在时间上的差异价值就凸现出来。一天之中,阴晴雨雪等各种天气指标,变化很大,受众也非常需要掌握这方面的资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地方性的气象预报(那时候各地大多还没有电视台,那时候受众获取的气象资讯主要依靠广播),大多注重时间上的差异性,一般主要针对当地一天中的天气变化情况展开。
例如:明天白天有时又雨,傍晚前后起,雨止转阴到多云,后半夜起,冷空气开始影响我市,各地气温将明显下降……
象这样把一天的天气走势大致勾勒出来,是二三十年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地方性天气预报的常态,很有实用价值。
国外的地方电视台正是这样做的,很注重气象情况在时间上的差异性。⑩
(2)用图表的方式介绍预报数据与实际数据的吻合度,这也是许多国外电视台气象节目的一大亮点。
例如,昨天的、上一周的、前一个月的实际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实际降雨量,实际风力等级,以及出现的时点走势,等等,这些实际数据与前期预报的数据进行对比,检测预报的准确性,很有意思,很受欢迎。在日本,这种对比方式经久不衰。11
(3)说感觉也是国外天气预报的一大特点。人类的冷热感不仅仅与温度有关,还跟湿度、风速、气压有关,温度的高低变化,并不一定与人类的冷暖感相一致。所以在预报气象信息数据时,就可以附带说一说明天与今天的冷暖感及其理由,很有意思。12
总之气象信息数据有很多,如何在众多的数据中提炼出受众关注的信息加以利用,是电视人的工作重点。
第三,气象节目形式多样。
(1)电视台应该开出多档不同风格的气象节目,满足各个时段各类群体对气象信息的不同需求。
(2)节目风格应该多样化。气象节目风格既可以轻松活泼,也可以风格严谨,可信度高。
(3)在气象节目中,也可以穿插一些知识性、趣味性的话题,还可以与观众互动,进行有奖问答。
以上介绍的是国外电视气象节目的一些通常做法,这有助于我们看清电视气象节目的广阔前景。
注释
王克诚,《电视地方台德生存空间和生存方式研究》,《浙江电视艺术》20xx年第一期。
王世农、张晓生,《在美国感受电视新闻》,《青年记者》20xx(12)
汪文斌、胡正荣,《世界电视前沿》 华艺出版社 20xx年11月版。
秦详士、倪景春,《气象频道建设方案及系统框架设计》,《气象影视论文集(二)》,气象出版社20xx年3月版。
椐对浙江省部分地市级电视台的统计。
管晶晶,《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经营模式探析》,《视听界》,20xx年第二期。
据中国气象局相关统计数据。
汪文斌,胡正荣:《世界电视前沿》 华艺出版社 20xx年11月版。
第七篇 中国影视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_影视论文
【摘 要】影视贸易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在我国的对外经济合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中国影视贸易发展历程出发,阐述我国影视贸易的发展现状,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提升我国影视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影视贸易 对策 问题
一、中国影视贸易的发展历程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影视贸易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市场化起步阶段
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陈凯歌、张艺谋以其《黄土地》、《霸王别姬》及《红高粱》、《活着》等一系列反映民俗的影视作品代表中国电影迈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中国电影业发展开始在国际上受到关注。但这一时期的中国电视市场多被日本,美国等一些国家的译制片所充斥,电视业的发展仍在萌芽阶段。
(二)低谷阶段
9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这一阶段是近代中国电影业的低潮时期,对电影行业的审查机制甚为严格,同时,电影业和电视业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矛盾。主要表现在,电影娱乐业受到了电视文化的强烈冲击。伴随着电视机在中国的迅速普及,大批量的,形式多样的电视作品应运而生。与此同时,中国影视业与外界的交流减少,体制落后,影视贸易发展履步维艰。
(三)迅猛增长阶段
自20xx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的影视娱乐贸易进入了迅猛增长的新阶段。20xx年至20xx年,我国电影的海外票房收入分别为5亿,11亿和16.5亿。wwW.meiword.COm仅20xx年一年我国电影的海外票房收入已达19亿,超过了国内票房收入(28亿)的2/3。以古典题材、义侠主题、异恋故事、武打桥段为表现手法的中国电影赢得了国际市场的广泛好评。《英雄》、《天下无贼》、《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便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
二、中国影视贸易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中国影视娱乐贸易的发展状况
影视贸易是文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20xx年中国以8500亿美元的外贸总额成为世界贸易三强之一,然而,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对外贸易方面,却远远落后于国家对外贸易的总体增幅。20xx年,根据出具的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文化贸易的进出口比例大约是10:1,存在着巨大逆差。以中美两国间的影视贸易进出口对比为例,截止到20xx年,中国从各种渠道进口的影片4332部,美国影片占到40%到50%;电视台和各地电视台播放的外国影片4000余部,40%以上是美国的;在电影院放映的211部影片,53%是美国片;5年当中以分账方式进口的影片是88部,美国影片为70部,占80%,而中国出口美国的影片和电视剧却屈指可数。我国目前影视贸易的逆差现象仍然严重存在。
(二)中国影视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影视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从体制上来讲,自1949年以来,中国的影视业到底是作为一种宣传工具还是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到现在为止仍然是一个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由于既缺乏保障和体制保障,又缺乏产业运作的经验,中国影视至今仍处在“产业化最初级阶段”。而计划经济带来的垄断、保守、僵化、消极和“反市场”规律等一系列“前产业化初级阶段”遗留问题,也严重影响了中国影视贸易的正常发展。总体来看,我国影视业整体发展速度滞后,经营水平较低。
2.我国影视娱乐产品出口竞争力不足
影视产品的出口竞争力通常用贸易竞争指数来衡量。贸易竞争指数是指一国某种产品的净出口值与该产品进口值和出口值合计的比值。若该比值为正值,表明是净出口国,若该比值越接近1,说明国际竞争力越强。
以20xx年中国加入wto,影视贸易发展的国际范围空前扩大这一年为例,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显示,此年度,中国电影、音像制品的出口总额为0.3亿美元,而同年的进口额为0.5亿美元,贸易竞争指数为-0.376,20xx年贸易逆差进一步恶化,贸易竞争指数下降为-0.758,贸易差值是-0.382。我们与称霸世界的美国影视的出口额根本无法相比,就与相邻的韩国相比都有相当大的差距。据韩国文化观光部公布的资料显示,20xx年韩国文化节目出口额达2881万美元,进口额达2511万美元,实现顺产370万美元,与20xx年相比,出口增长22.8%。尽管近几年这一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但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影视产品现在的出口竞争力仍然非常低。
3.我国影视产品所占国际市场份额较小
目前,传播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为美国和西方国家所垄断,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与制作,生产的电影只占全球6%到7%,却占全球总放映时间的50%以上。1995年,中国进口大片平均票房都在400至500万以上,观众上座率平均达50%,1/3的放映时间、10部左右的影片,创造的是50%左右的票房收入,而2/3的放映时间、100部左右的国产影片创造的票房收入也只有50%。而中国电视在1999年对外销售的总收入只有0.21亿美元,这对于全球每年上百亿的电视贸易额来说,简直有点微不足道。
4.我国影视作品国际营销手段单一
当前,我国影视产业最缺乏的是把影视产品当作一种商业产品进行营销的理念和方法。就市场营销水平而言,中国影视行业不仅远远落后于好莱坞,而且与国内多数其它行业也存在不小的差距。中国一直注重电影的教化作用,对于市场需求考虑较少,更谈不上对国际市场需求的研究;另一方面,电影在不同市场会出现文化贴现现象,加之海外观众因为对中国文化缺少了解,在一定程度上较难认同这种风格、价值观、信仰、历史、神话、社会制度、自然环境和行为模式。这就需要我们在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宣传的时候,要尽量拉近与海外观众的差距,注意采用国际性的营销方式对本国视听产品进行宣传。
5.我国影视产业体制不完善
我国影视产业体制不完善,受经济实力和体制制约等方面影响,我国影视产业的组织形式还处于小规模分散化经营状态,普遍缺乏竞争力。影视单位既缺乏丰富、的经费来源,对于自主支配经费的使用权也有很多限制。在影视产业起步较晚的前提下,大多数影视经济核算都有不真正实行,运行过程中没有利益激励机制、风险约束机制、竞争机制等问题;影视经营单位在方面的管理上都存在着行政化与非产业化,这就造成了资金融通的低效率。特别是文化体制性障碍使计划经济下形成的行政隶属关系尚未真正打破,与影视经营单位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尚未理清,主导经济代替市场配置资源,过多地干预影视经营管理,经营者难以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这些问题都给影视产业的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6.我国影视娱乐贸易法制保障制度不健全
电影产业的促进政策仍然缺乏相应的前瞻性、稳定性、系统性。产业主管部门还缺乏明确的战略规划。电影产业在税收、基金等方面在事实上还不是一个能够享受优惠与促进政策的优先发展领域。电影投资规模的扩大、电影产业规模的扩大都还缺乏法规政策的鼓励。与20xx年和20xx年频频推出影响巨大的产业改革政策相比,20xx年以来的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在产业政策方面的深化与推进动作已经明显减少,但《电影促进法》等相关法规政策仍然处于难产之中。
三、提升中国影视贸易竞争力的对策
(一)加快影视娱乐文化体制改革
1.体制革新是振兴中国影视的根本动力
体制革新是解决制约影视发展各方面问题的关键。推进影视产业的发展必须按照国际市场的规律和影视自身的规律,从突破体制性障碍入手,努力深化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规范市场规则,建立完善的现代影视市场体系。体制问题不解决,到国际市场上去竞争,就等于带着镣铐跳舞。2.拓展中国影视的政策开放度
在体制改革的政策上应重点解决发行渠道不畅通、打击盗版力度不够、院线影院瞒报票房等制约影视发展的问题。要推进影视的投机制改革、审查制度改革、评奖机制改革、企业内部经营机制改革、劳动分配制度改革等等,调动影视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地配置文化资源和市场资源。
3.建立完整的影视产业体系
影视产业体系的建立目标是形成一个产业环节贯通、产业整合完备的现代影视产业体系。拆除环节与环节之间,行业内、行业外、国营、民营、合资、外资之间的不平等障碍和间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分配资源、优化资源、提高效益,增强电影产业的综合经济实力。
(二)加强对影视娱乐国际市场的研究与开发
影视传播速度快,传播量大,覆盖面广,加强对影视娱乐国际市场的研究与开发才能从根本上把握这个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选择出适合发展的最优道路。
国际影视贸易发展的潜力是相当巨大的。据教科文组织统计,在1980至1998年,印刷品、文学作品、音乐、视觉艺术、摄影、广播、电视、游戏及体育用品的年贸易额从950亿美元激增至3880亿美元。这个数字还不包括90年代多媒体、视听艺术、软件和其他版权产品的贸易。另据教科文组织统计数据表明:年进口影片在100部以上的国家达83%。而且,各国对进口影片的依存度普遍较高,国内生产量与国内放映总片数之比超过10%的国家也仅有30个,大部分国家严重依赖进口电影市场。另外,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也都从境外进口电视节目,而且进口的数量占整个电视节目总数的百分比大部分在20%-50%之间。中国的文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都占据着较为领先的位置,为此,我们应该利用这种资源优势,更多的发挥强势文化的力量,从而带动整个中国影视娱乐贸易市场的发展。
(三)树立国际认可的影视品牌
品牌可以带来超额利润、较高的社会声誉和美好的市场前景,影视品牌可开发的商业价值极丰富:除影片的海外版权、家庭录像制品、电视播映以外,还包括与影片内容相关的图书出版、服装鞋帽、海报、珠宝、游戏、玩具、文具、日常用品、原声音乐和主题公园等。
随着中国影视市场规模的扩大,各地影视基地纷纷上马,打造“中国好莱坞”、“东方好莱坞”,口号一个比一个响亮,规模一个比一个宏大,但是鲜见中国的影视作品打入全球主流市场。中国影视产业貌似强大,但品牌影响力在国际市场上却不见踪影。中国有优秀的人才储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素材资源,大型的影视基地,但唯一缺乏的却是精品影视品牌。20xx年接近2000集电视剧因制作粗糙、质量低下不能面世。
(四)建立健全的推动影视贸易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在影视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仍比较缺乏,对影视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尽快的形成一套以促进影视产业发展为核心的、保障我国影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势在必行。这些政策中应该综合涉及包括与财政、税收、其他产业的融合度等相关内容,以及在进出口方面的政策和市场的规范管理等方面。
(五)加速中国影视娱乐业的综合发展
首先,要着力培养一批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影视文化市场主体,从体制、、管理等方面提高我国影视娱乐业的发展水平,不断扩大其在国际影视市场占有份额;其次,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参与和从事广播影视产品和服务出口业务;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促进我国影视文化产品出口的政策法规,鼓励我影视产品出口;再次,影视制作机构要努力推出高水准、适合海外受众欣赏口味的影视作品和节目,并树立我国的影视品牌;另外,要加强我国影视作品的知名度和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就要多组织参加有较大影响的国际影视节展,在重点国家和地区举办中国影视节展活动,积极开展影视产品交易。
参考文献:
[1]俞志达.中国电影市场的现状及对策.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xx,(3).
[2]尹鸿,詹庆生.20xx中国电影产业备忘.20xx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xx,(2).
[3]唐榕.中国电影产业化如何前行.中国传媒网./.
第八篇 论我国数字付费电视的现状及发展_影视论文
[摘要] 付费电视是数字电视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我国数字付费电视试点推广工作正在稳步发展,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数字付费电视 发展现状 发展前景
自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家庭影院(hbo)开播以来,付费电视在国外己经存在了30多年。数字付费电视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是一种成熟、普遍的商业模式,成为发达国家电视业收入的重要来源。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深入,近年来兴起的网络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步步深入百姓生活,我国模拟电视时代的光环在渐渐退去,可以说“中国的电视也已过了而立之年”。
一、数字付费电视的定义
数字电视(dtv)数字电视的概念则相对于传统的模拟电视,是指从电视节目采集、录制、播出到发射、接收全部采用数字编码与数字传输技术的新一代电视,是在数字技术基础上把电视节目转换成为数字信息,以码流形式进行传播的数字形态,综合了数字压缩、多路复用、纠错掩错、调制解调等多种先进技术。数字付费电视=数字电视+付费电视在很多发达国家,在模拟电视时代就有了付费电视频道。付费电视(pay tv)付费电视是相对于免费电视而言的,在我国仍是个新事物。付费电视特指的是“付费节目和付费频道”,是除有线电视维护费用之外的,通过收费来选择节目服务。数字付费电视就是“数字电视+付费电视”,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户收看电视期间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而不受到的干扰,使人们由被动收看变为主动选择。Www.meiword.cOm数字电视与模拟技术相对应,从技术特征讲是指电视节目的采集、制作、编辑、播出、传输、接收的全过程都采用数字技术。与原来的模拟电视相比,数字电视有高清晰的电视画面,可与dvd相媲美;有优质的音响效果,伴音更趋逼真;有抗干扰功能,数字电视受其它电器的干扰很小,因此画面稳定。以前,我国没有付费电视产品,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付费电视用户。随着数字技术的使用,很多模拟的付费电视改用数字播出,就成了数字付费电视频道。数字电视广义上讲是技术概念,付费电视是商业概念,“数字付费电视等于把数字电视和付费电视的优点全部集中起来,使我们坐在家中可以享受高品质、个性化的电视节目。
二、数字付费电视的现状
在十几年前,数字电视之于中国电视业的转型和发展对于中国电视业主管部门和从业者来说还没有概念:仅仅在五年前,“数字电视”这个概念还仅仅处于信息技术讨论层面;而在今天,无论是国家广电总局及各级广电主管部门,还是电视台/影视制作公司,甚至普通市民都在关心和议论“数字电视”的影响和发展问题。目前和各省的卫视节目已近50套,加上各省各市的其他节目,基本节目已超出了60套,同时,总局已批准开办68套数字付费电视、9套数字广播节目,还有几十套数字付费节目正在审核。为推进中国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加快建立有线数字电视技术新体系,根据《广播影视科技“十五”计划和20xx年远景规划》,国家广电总局日前发布了《我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今年要达到主要城市将普及数字hdtv的商用播出,会将以数字hdtv方式向全世界转播;东部地区县以上城市、中部地区地(市)级城市和大部分县级城市、西部地区部分地(市)级以上城市和少数县级城市的有线电视基本完成向数字化过渡。到20xx年,要全面实现数字广播电视,即中部地区县级城市、西部地区大部分县以上城市的有线电视基本完成向数字化过渡。到20xx年,停止模拟广播电视的播出,西部地区县级城市的有线电视基本完成向数字化过渡。中国付费广播电视是随着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而发展的。目前,在49个经济实力较强、有线电视网络基础较好的重点城市,数字化试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数字机顶盒推广工作有了新的进展,付费广播电视频道的推广、销售工作也已经启动。目前,49个试点城市中已经有41个启动了整体转换。如杭州己经提前完成了市区的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成为继青岛之后实现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城市,并打算在两年半时间内实现70万有线电视用户“模转数”的整体平移,并在20xx年全部完成杭州市的电视数字化改造工作。 三、数字付费电视的前景
在广电总局提出的“数字发展年”和“产业发展年”的主题下,数字付费电视目前发展趋势良好。随着电视台数字付费频道的正式开播,我国付费电视将正式进军电视消费市场。从20xx年到20xx年,国内数字电视市场规模将由400亿元扩张到5000亿元,20xx年中国数字电视机顶盒市场规模将达到2050万台,其中蕴藏的市场机会超过万亿元。而整个数字电视产业的规模预计将达到1.5万亿元,市场潜力不可估量。在未来的10年内,中国的数字电视必将得到长足发展,由此带动的产业链市场价值更是以千亿元计算。数字电视将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这不仅仅是技术革命,而且将带来广播电视运营体制管理方式以及用户收听收看方式的根本性变革,甚至对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有关数据统计显示,目前上海数字付费电视的用户已超过3万户,短期内有望突破5万户,全国到去年底城市数字电视机顶盒用户达200万,sitv的数字频道已覆盖全国22个省市的3000万用户,其中数字付费电视全国用户达24.5万,每套节目的市场平均价位则在30元/月。但这个数据与全球数字付费电视还是存在明显的差距。据知名的咨询机构in-stat/mdr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球的数字付费电视用户数为6100万,预测到20xx年用户数将新增4000万,并有望在今后几年实现高额赢利,20xx年全球这一市场收入将达到700亿美元。
数字电视可以为家电企业带来新的机遇。有人预计,数字电视可以为家电企业带来至少两万亿元的市场规模。这么巨大的产业规模无疑会中国经济的旺盛发展。新技术产品通常具有宽裕的利润空间,这对于利润越来越薄的家电行业来说不亚于雪中送炭。这么有利于国民经济的事情当然不会不考虑,不会不关心。中国电视节目的生产能力还非常低下。因此,在市场条件下,应该负责的是,为行业的发展制定公平合理的规则,充分调动各方的参与积极性。就中国的现状来看,尽快打通电信和广电之间的壁垒已成当务之急。数字电视本身就是融合了电视和电信技术和业务的崭新行业。如果这个壁垒不被打破,内容服务商的积极性就提不高。接入服务商应该致力于扩大覆盖面。只有覆盖面扩大了,付费数字电视的规模才有可能大起来,你的服务才有竞争力。电信也好,有线也好,千万不要满足于自己目前这种行业内的垄断。壁垒迟早要打破,竞争早晚要进来,因为这是市场的要求。投资商一定要有耐心。每个投资商都希望尽快得到回报,但是不同的产业有不同的周期。媒介产业基本属于投入资本高,回报周期长的一类。
参考文献:
[1]冯广超.数字媒体概论[m].中国大学出版社.20xx.
[2]王维佳.中国数字付费电视发展的瓶颈及解决方案[j].青年记者.20xx/03.
[3]吴信训.中国付费数字电视的市场推进策略初探[j].新闻界.20xx/04.
第九篇 论中国动画产业链条始端到中端的合理发展过程_影视论文
摘要 本文论述了在动画产业链经历始端到中端的过程中,将漫画改编为动画,电影的优势以及对于中国动画事业的重要性,这也是一个国家动画产业能够取得成功的合理之路,
关键词 漫画 动画 动画产业链 改编优势
本文要阐述的是动画产业发展的一个合理而又有效的发展模式。那就是以动漫画周刊为先导,以动漫画图书为依托,培养本土漫画家,在市场中打造成功形象和内容,并以此向电视片、电影、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延伸,进而扩展到玩具、文具、服装、食品、游戏、手机等关联产品领域,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发展模式。真正做到“动”、“漫”不分家。注意,这里并不是说做动画就必须要先画漫画,而是说动画可以根据条件有选择性的以漫画作为基础进行合作与开发,互利互助,走出一条更加合理和禁得起市场考验的动漫之路。
一、漫画和动画、电影的关系
漫画艺术的真谛,在于对幻想世界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批判,作者通过自己的创作给笔下的形象赋予了深刻的灵魂,而读者也可以从中感受到它在现实世界中的影射并汲取到自己需要的艺术营养。
动画也许是漫画与胶片结合的早期产物。但是手绘的形象不能彻底地体现出作为电影艺术的最终执行者——演员的表演才能。因此后来的漫画题材的电影愈加凸现出真正的演员参与表演的特点,辅以先进的电脑技术,使现实和幻想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漫画能发展形成今天的现代漫画阶段是与动画和电影的结合和借鉴是分不开的。不难发现,漫画以一格一格的画像去讲故事的表现形式。www.meiword.COm其实跟电影用一个个镜头记录影像去讲故事同出一辙。只不过漫画的单元为每一格画格,但电影的则是每一格胶片,这些小单元再组成一个大单元——镜头。
漫画亦借用了电影的分镜逻辑,漫画的分镜原理相当类似于影视动画的分镜脚本。所谓的分镜脚本,就是将完整的影片撷取其中最重要的几个画面,配以说明性的文字,让制作的人事先明确知道完成后呈现的效果。但是漫画分镜却又更为活泼,它不需要有说明的文字就能轻易的阅读,除了对重点撷取之外,连贯性的要求也相当重要,除了能表达出内容,还要能导引读者的目光,很顺利的阅读完你的整部作品,相对于电影分镜脚本,漫画分镜其实更为复杂,变化也更为丰富。
景别、多视角画面、蒙太奇等都是现代漫画从电影中借鉴过来的多种表现手法。它们在漫画中的运用大大丰富了漫画的表现形式,以及对读者形成了更加强烈的视觉感观。
由此可见。漫画的发展是与动画和电影是分不开的,它们之间相互运用和吸收,才使得漫画的叙事和表现能如此流畅和丰富。同样的,漫画的繁荣又给动画和电影带来了大量的题材和想象。也是动画和电影发展的一个方向。
在动画大国日本,动画改编自漫画的改编率占到了已出版漫画的20%左右,能够改编成的动画的漫画作品都是读者反应良好。处于日本漫画金字塔顶端的一小部分精品。比如《龙珠》、《火影忍者》等。
在欧美,由漫画改编成真人电影,不仅促进了漫画的出版业,也使电影市场十分的火爆。不少动画和电影喜欢由漫画改编,改编而来的动画不论长片、短片,均得到了很好的收益,而且往往是动画和漫画共同的繁荣,人们在看了漫画后可以观看到喜爱的角色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和影院里,这再次激发了观看的冲动,形成一种双赢的局面。
二、漫画改编的优势在于低端的市场链条
1 受众广
现代漫画发展至今,已成为与影视语言紧密结合而产生的故事漫画,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在中国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这批读者,大多是从日本故事漫画登陆中国时培养起来的忠实读者,这部分人中的一部分现在仍有坚持看漫画的习惯,有些甚至已经为人父母,仍然还有着当时的漫画情结。在一部分25岁以上的人群中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2/3以上的人仍记得儿时看过的《机器猫》等漫画,并有其中有大约1/4的人在有机会的情况下愿意或已经购买或保存了相关的漫画和动厕作品。而对于他们的下一代,这些动漫作品自然不会遭到排斥。80年代以后的漫画读者越来越多,市场呈现出逐步繁荣的势头。可市场上充斥的最多的还是日本漫画。这类作品通常种类繁多,大多借助盗版市场大量涌入国内。在日本和欧美漫画的影响下,这一阶段中国也相继走出一批深受中国年轻人喜爱的漫画作家,并且在中国读者中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威望和作品号召力。我国有3.67亿青少年,他们之中存在着大量的动漫爱好者(我们所指的动漫爱好者,其实漫画和动画的观看群体通常都是相互重合的,所以统称为动漫爱好者)。
而动画所稍加利用的只不过是把漫画作为消遣娱乐功能中那一部分提炼出来,利用现有的已深入读者心中的故事和人物用动画的形式重新演绎一遍,完成了从纸制载体到影视载体的转换,从观看的方式到传播的方式都产生了转变。别简单以为这是换汤不换药的“回锅”,这是加入了新的动画元素的重新再生和包装,这一再生所带来的价值,就更加远远高过了漫画的阶段,但它又是基于漫画的,二者是不可分离的。它们共享了广泛的观看人群,由于传播方式不同,又相互带来了和购买,可以很好和很准确的了解到作品的市场定位,对作品进行动画改编的前期定位工作就已经在作品的漫画连载过程中自动完成了。
3 成本低
漫画的创作过程在各国的早期大都是从个体作画开始的,即所谓“一支笔一张纸”起家,就是大师级的作品也不例外。漫画作者有了好的故事创意和一定的绘画基本功后,就可以进行最基本的漫画创作了。而创作的过程的投入除开时间和精力以外,可以说在制作成本的投入上最基本就只有纸和笔了,有了纸笔就可以把大概的分镜以勾勒轮廓的方式粗略的记录在纸上。这第一步草稿绘制的工作往往是漫画主创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把草稿的内容放大到初稿纸上,同时对画面进行必要的修整,然后就是在铅笔初稿的基础上进行线描,有在初稿上直接用钢笔或漫画笔进行勾线然后擦去铅笔线的,但有些条件稍好的作者也会选择用灯箱来勾线,灯箱的价格平均在7、80元左右,还可以进行自制。完成勾线以后,有些作者会根据自己的要求来使用一种叫网点纸的画面效果辅助材料。网点纸就是一张有点状或其他效果纹路的纸张,按制作材料可分为胶网和纸网,价格也有不同,普通一套的网点纸(基本15到20张一套)只需要不到10元的价格。作者可以利用网点纸对黑白画面的某些局部通过不同的明暗深浅显现出各种层次和某种质感。特别是在处理黑白画面之间的灰度图时通常会用到。另外网点纸也有很多花纹、图案、特效和各种天气和背景的画面,漫画作者可以合理的进行运用,在漫画的制作过程中带来了很多便利。另外,复印也是一种漫画作者常用的节约成本的办法。而且随着电脑技术的普及,现在的很多漫画作者将原稿在扫描仪中扫描到电脑里。再运用一些相应的软件,如:photoshop等就可以直接进行画面的复制、网点或各种特殊效果的处理了,省去了很多麻烦。经过这些制作和处理后漫画的原稿就宣告完成了,这里面的成本如果按节省的使用来计算估计也就在一两百元左右,当然,如果各种材料都用到最好,在制作过程中会得到一些便利,成本也就在千元左右,但这比起动画片的制作投入来说就是天壤之别了。
作品完成后可以通过投稿进入市场,这个过程就是把原稿向漫画杂志社或出版社寄出和交流的过程了。作品首先要在编辑的把关下通过反复的修改才有可能进入市场,呈现在读者们的眼前。在日本,漫画编辑有时能对一个漫画作者产生很大的帮助,包括在画技、风格以及故事等方面都能做出非常成熟的指导,有时一个好的编辑甚至能帮助一个漫画作者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漫画家。但在中国,漫画杂志的编辑大多还不具备这么高的素质,他们可以做的通常就是了解市场,知道大多数的读者喜欢什么样的漫画,然后对大量的投稿进行筛选,选择出比较好的进行发表和出版。不论如何,漫画作者对于投稿的过程中的投资不过是反复的路费或邮资和电话费而已,这些投入通常也就在几百元左右。而且一旦投稿成功,杂志社就会相应的付出稿费,这不但可以赢回制作的成本,也可以支持以后的创作。其实除开杂志连载这条传统之路,还有其他的方法同样可以推出自己的作品。今天这个时代,互联网和手机的使用使漫画的传播更加容易了,漫画新秀们不一定必须通过出版社这个较高的门槛,就可以使自己的漫画脱颖而出与读者见面了。更重要的是,作品已经进入市场,可以接受读者的考验,如果反映良好就有可能被其他传媒相中而产生更多的附加价值,比如人物形象的授权和漫画故事的动画改编等等。
比起改编文学作品来,由漫画改编影视作品的确拥有许多先天优势,这是不少业内人士一直以来的共识。以平面画营造幻想世界的漫画,比文字更容易转化成立体镜头。此外,漫画的典型化、类型化和夸张的表现手法,往往让人物形象更鲜明,冲突更激烈,故事性、趣味性更强。影视特效的飞速发展也为影视剧提供了再现漫画想象力的可能。而对影视人更有吸引力的是,庞大的读者群很容易转化为同样庞大的观众群。事实上,大多数“漫画影视剧”的原著在改编之前就已经非常畅销。据悉,在日本,每年推出的影视剧有三分之一改编自漫画,可见改编漫画的诱惑实在是不可抗拒。
三、中国漫画动画化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出路
虽然漫画在中国出现的不晚,但是漫画成为一种产业还是在九十年代初,欧美漫画和日本漫画大量涌入中国以后,也培养起来一大批漫画发烧友和一大批优秀的漫画作者。但是,在这个阶段看似繁荣的中国漫画业的背景下,中国青年漫画家郭竞雄道出了这个局面背后的产业现实:“1993年看盗版日本漫画成长起来的那批人,读到的都是日本最精品的漫画,迅速地为内地培养了读者群和第一批产业推动者。而到1995年,《画王》停刊,着手‘5155工程’,但是对读者来说,就好像让一个大学生去看小学生的书,读者的热情被浪费。”现在回头来看,这个工程基本上是不成功的。1997年的时候,漫画业进入低谷,一些漫画作者进入游戏公司或者其他领域,《卡通》等几乎成为圈内杂志,所谓看原创漫画的都是那些想画漫画的人。
但由于中国动漫市场潜力非常巨大,各种民间力量的积极介入和的大力扶持,将促进动漫产业进入高投资高回报的良性化循环。而要达到如此结果,首要的是打造动画产业链,这已成为众多动漫集团的共识,并积极借鉴日、美等动漫发达国家从产业链始端的动漫连载杂志着手,以此逐步连接动画产业链,从而打开本土动漫缺乏优秀品牌的僵局。然而,迄今尚未迎来中国动漫的春天,却遭遇到了市场瓶颈,该瓶颈的表现主要是很多动谩杂志社、原创动漫公司所面临的亏损。足够的月发行量是一个杂志社盈利的保证,而国内大多数动漫杂志的发行量尚有相当不足,尤其坚持原创者则更低。仅此一点,与日本、美国动漫杂志50~80万份的月发行量相比,便很难进一步进行产业运作。
现在中国迫切需要创立一种属于自己的漫画创作风格以及版权保护、鼓励创作的出版发行宣传机制。在欧美和日本漫画的多重压力下,这些显得尤为重要。欧美和日本漫画作为漫画发展的源头,有着完备的漫画产业体系,有很多的东西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最近几年,在出版发行方面中国也逐渐尝试着将一些神化小说或漫画改编成动画片和电影,如《西游记》、《宝莲灯》等。20xx年,卡通和电视台动画部合作,将在《卡通》上连载了五年的青年漫画家姚非拉的《梦里人》拍摄成了26集的动画片。虽然业界和观众褒贬不一,但是这也是中国漫画向动画化发展迈出尝试性的重要一步。
20xx争,发展动漫等文化产业的目标已正式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之中,各级对发展动漫产业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动漫将不再是一个文化概念,它将渗透到各个行业,并带来可观的商业效益。动漫原创力量薄弱和动漫杂志发行现状的大氛围,是我国动漫发展的劣势和不足,但现在中国动画教育的优先发展和政策的有力支持使得中国动漫的发展有着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中国动漫正在向着好的方面进行着“量”的积累,只有立足现状不断改进才能最终达到真正的“质”变,实现中国动漫的真正腾飞。
四、结语
由漫画借助杂志和网络进行市场摸底和宣传再进行动画的改编和制作最后再进入周边产品和游戏的开发,这是一条合理而又有效的动漫发展之路。这条路在亚洲各国的动漫发展过程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实践。虽然我们的现代漫画和杂志出版的现状都不如日韩等国,但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和博大精深的民间传说,在立足合理开发现有资源的条件下,利用现代漫画的思维和方式进行合理的改造和加工,就可以衍生出更多更有生命力的动漫故事和形象,动漫的源头是故事,这才是中国动漫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也就是中国动漫厚积薄发的潜力之所在。
参考文献
[1]慕寒,欧美漫画发展史,启东探索,20xx,(1)
[2]许培育漫画实战教程——剧本分镜篇,上海美术出版社,20xx
[3]吴晓东 纸上漫画转战影视空间,中国青年报20xx,11月20日
第十篇 电视民生新闻的定位与发展探讨_影视论文
【摘 要】在党和“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电视民生新闻要顺应时代要求,通过自身的准确定位,关注民生、反映民情、体现,必将焕发全新的活力。
【关键词】民生新闻 发展策略 定位
一、正确把握“民生理念”和电视媒体属性
党的以来,领导多次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社会保障、失业、“三农”等等问题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表达了党、对民生的深切关怀,民生理念成为党和制定政策的基本立足点。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开创了大时段城市民生电视新闻的先河,并引发了波及全国各省市电视台的“电视民生新闻现象”。学界对此有多重阐述,无论是从“社会新闻”、“节目类型”、“新闻样式”、“价值取向”,还是“新闻形式”等角度来看,学界形成的共识是:带有“本土化”、人本色彩,从民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为平民百姓所关注,与日常生活、生计相关的信息的新闻报道。
“电视民生新闻”热潮的兴起绝非偶然,民生理念与电视媒体属性的结合是其内在动因。首先,电视媒体的大众媒体属性为传播民生理念提供了可能,一方面电视媒体能吸引更广泛的受众的关注,另一方面,受众也能从电视媒体满足自身的政策性、服务性、娱乐性等多重信息需求。其次,电视媒体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我国电视节目市场的逐步开放使得国外、港台的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的各种类型的电视节目纷纷涌入国内,国内多维立体化的电视媒体竞争也日趋白热化,电视节目也逐渐转化为电视新闻的角逐。WwW.meiword.CoM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也是受众的现实需要。社会背景各异的观众对电视媒体有着多样化的信息需求。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社会关系日益复杂,生存压力变大,人们不仅需要服务性信息,也需要一个能宣泄情感的渠道,而电视民生新闻以其平民化的视角、服务性的理念正好满足这个特殊时期观众的需求。
二、电视民生新闻遭遇的问题与瓶颈1.选题的琐碎化
也有学者将选题的庸俗化和琐碎化表述为“选题的泛平民化”,是指新闻节目编导将“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简单地理解为老百姓的生活琐事、市井的奇闻怪事,迎合观众的猎奇和“窥私”心理,将一些鸡毛蒜皮小事搬上节目,如打架、跳楼、纠纷、自杀等等,甚至还有些编导热衷于跟踪报道凶杀、火并、婚外情、同性恋等题材,刻意突出娱乐性,这些所谓的“民生新闻”走上媚俗的道路,显然与人文关怀相去甚远。2.社会监督功能的角色错位
这类问题多出现在一些“曝光类”的批评性栏目中,伸张正义、为民请命是文化精英们的理想追求,而对于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编导来说,则需谨防自身社会监督功能的角色错位。老百姓们多有“包青天”情结,民生新闻固然能够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功能,加快问题的解决进程。“仅局限于表达,而不能落到实现的层面”,报道新闻要注意监督的力度和尺度,记者不能越出自身的本位,由事件的记录者和沟通者变成了当事人甚至执法者,同时也不能用“本栏目将予以关注”了事,从而影响民生新闻栏目的权威性。
3.受众定位的模糊与泛化
有学者指出;“一些民生新闻将自己的活动范围、关注重点、服务对象仅仅局限于城市,定位于市民,而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农民,却很少涉及。”对农民工的忽视无疑是当前电视民生新闻中存在的问题,但民生新闻受众定位的泛化更值得大家思考,关注民生不应局限于市井平民。社会转型期中,民众的分群化日益显著,民生新闻的传播不能对各个群体有着明确的定位也是阻碍自身超越的原因。三、电视民生新闻的定位与发展策略
1.实现差异化、个性化运营
以“直播”、“快报”、“零距离”冠名的民生新闻栏目已是漫天飞舞,千台一面的现象司空见惯,报道内容、主持风格和栏目结构雷同,同质化竞争日益加剧,形成对受众市场的恶性开采。要想在大量的电视新闻栏目中脱颖而出,就要在栏目策划中注意差异化、个性化经营,如何结合本土特色,深入研究受众心理和传播规律,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自觉进行节目创新,从形式和风格上下工夫,力图从全新角度去诠释新闻资讯,跳出既有观念和模式的束缚,打造全新的新闻栏目。
2.注重民生新闻的服务功能
有学者认为:“民生新闻之所以被亲切地称作是‘老百姓自己的新闻’,在很大程度上是体现了受众对有效信息的需求”。有效信息不等于民生新闻所关注的衣食住行、油盐酱醋、水电煤气等琐碎小事,实际上“有效信息的需求”具有更广阔的含义。当下我国恰逢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各类、经济事件以及政策法规和老百姓生活联系愈发紧密。我们的民生新闻要更多地体现服务性和有用性,能够指导观众从容面对社会生活的问题。同时,我们的民生新闻也要善于发掘新闻的认知和教育功能,为的政策推广提供导向性功能,建立与平民之间的沟通渠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民生新闻与时政新闻、财经新闻相互渗透,才能更好地为平民提供“有效的信息”。
3.在平识的基础上突出人文关怀
民生新闻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平识,在于能站在平民立场上,运用民众的眼光和话语,真诚表达对民众的情感和命运的深切关怀,拒绝哗众取宠,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以及与民生、民计息息相关的事件和现象。同时,我们要坚持媒介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众良知,既要为民请命,也要注意正确把握导向,既要善于倾听社会呼声,更要学会化解社会矛盾,自觉维护社会稳定。此外,民生新闻还要坚决抵制商品化、娱乐化和低俗化,反对唯收视率至上论。民生新闻还可以采用“有请当事人”、“电话参与”、“互动”、“街头采访”和读者来信等多种形式倾听,架起与平民良性沟通的桥梁。
4.引入深度报道的报道方式
在新闻报道方式上,民生新闻坚持用人们喜闻乐见的亲切朴实的语言和形式传递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信息的表面化和肤浅,在看惯了主持们调侃、戏说之后,我们也可以适当借鉴深度报道的报道方式。民生新闻应该努力尝试将新闻内涵向纵深拓展,开辟受众理性思考的空间,构建主流价值观,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做深入而透彻的解读,为观众提供现实指导。如央视《生活》栏目中对股票市场、工资改革、住房贷款等重大社会问题深入阐释,获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和社会反响。
中国大学喻国明教授指出:一个具有卖点的传播产品,应该具有“好看”、“有用”和“重要”三个基本要素。就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而言,既要在现有的形式上突破,做到“好看”,又要对民生新闻的“有用”性深入认识,对一些“重要”的、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事件进行报道,那么我们民生新闻栏目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和认可。
第十一篇 我国IPTV现状与发展趋势_影视论文
【摘 要】适应“三网”融合大趋势,促进iptv发展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和市场相互协作。强化“三网”融合政策的制度效应、立足iptv的规模效应、培育电信和广电竞合效应、推进数字电视等媒体的集群效应,促进我国iptv产业快速、协调发展。
【关键词】iptv 广播电视 电信 互联网
一、我国iptv发展现状
iptv作为电视新展现形态的数字新媒体,日益被用户所看重成为不可阻挡的大趋势。与全球iptv快速发展大趋势一样,随着国内运营商iptv试商用的地区与规模逐渐扩大,以及广大消费者对iptv认知程度的提高,在用户规模总量偏小的基础上,我国iptv保持了稳定快速增长态势,iptv用户总数已经从20xx年的4.6万增长到20xx年的120.8万。20xx年以来,虽然处在电信业产业重组的诸项事宜未落定而造成不利影响的背景下,我国iptv用户总数仍然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20xx年底,全国iptv用户数突破300万,与上年同比增长超过1.5倍。
iptv等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的发展印证了电信业的媒体属性。就电视内容本身而言,与传统电视(有线、无线、卫星)相比,iptv并无区别。由于网络互动性特征的存在,让iptv更方便地提供视频点播、互动游戏等交互式增值服务。电信重组改变了现有电信运营商的格局,中国电信将是iptv发展的先行者,是iptv业务的追随者,将凭借其资金实力,将iptv作为发展固网业务的主要手段,为产业发展带来更多的助力。wWW.meiword.CoM
二、我国iptv存在的发展问题及其政策原因
iptv代表着三网融合的发展方向。我国iptv发展总体规模明显偏小,庞大的宽带用户群是iptv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如何在宽带用户中大力发展iptv用户,是电信企业等iptv运营主体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iptv是集互联网、电信、娱乐于一体的新型业务,它涉及pc终端和电视机终端。因此,传统的单一电信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iptv业务发展的需要。从20xx年至今,经过6年多的运营,我国iptv运营商仍然面临运营模式和生态链的问题,如内容、运营模式、收费模式和生态链等,依然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但各运营商都在积极探索自己的发展模式。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说已经找到了完全适合iptv发展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与iptv类似,从全球来看,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融合性业务商业模式都还处于探索阶段。盈利的根本除了成本因素之外,扩大用户规模及提升其arpu成为关键。数字电视的发展就是如此,仅依靠传统的盈利也有很多问题。
数字内容是iptv等数字新媒体吸引用户的根本动力之一。随着数字新媒体的式增长和人均媒体消费的提高,内容为王的日子即将来临。但是,我国iptv主要运营主体——中国电信、和等国有电信企业在内容上不具备竞争优势。我国互联网上混乱的版权状况和免费的业务形态,对iptv内容价值形成较大压力。部分iptv运营企业已经遭遇知识产权费用过大等问题;当前iptv传播的内容主要以传统电视节目为主,新颖的、有吸引力的数字新媒体内容还相当缺乏。实际上,我国的传统电视节目也不能满足观众对媒体内容的渴求,只有15%左右的电视节目是首播的自制内容。
iptv具有区域竞争市场特征。从竞争的角度来讲,每一个iptv运营商所面临的竞争对手首先是当地的广电系统。在很大程度上,iptv产业发展的最大阻力来自于当地的广电系统。目前,部分地区正在尝试从党建、农教等行业性业务入手,逐渐拓展与电信在iptv经营上的合作范围和合作层次。 三、我国iptv发展趋势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深入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我国面临的长期任务。我国广播电视、电信和互联网等不同的网络设施产业,正加快从产业分立走向产业融合的步伐,是产业发展大趋势。在此背景下,随着20xx年新一轮体制改革和相关政策的调整,我国包括iptv在内的三网融合性业务正在进入快速发展期。
iptv竞争优势来源于其个性化、人性化的电视节目内容和互动形式。随着应用的不断普及、市场规模的扩大,iptv市场将吸引更多的内容提供商、内容集成商和增值服务提供商的进入,他们将为内容的创新、业务模式的探索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td-scdma的大规模商用和新一轮电信重组的完成,3g已经走入大众市场。从用户角度来看,3g终端可以成为iptv用户终端的有效延伸。借助于3g终端个性化,iptv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将会得到极大释放。
随着新一轮电信重组的完成,运营商不同的发展战略对iptv的发展将产生不同的影响。但是,对于三大全业务电信运营商来讲,iptv都会是其业务组合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已经获得iptv牌照的5家iptv牌照运营商已经借助20xx年会开始发力iptv;而广电运营商通过数字电视双向改造和互动化也在推进向数字新媒体转型。20xx年底,我国拥有300万iptv用户,到20xx年,我国iptv用户总数将达到2200万。
产业共赢是iptv和数字电视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iptv的媒体属性要求iptv运营商以市场为基础,以网络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积极与媒体、娱乐、信息内容服务合作。iptv业务运营的核心问题并不在接入带宽上,而是在内容上,这是电信的弱项。因此,要满足市场需要就必须发挥iptv与数字电视的功能互补性。除功能互补之外,还表现在覆盖区域的互补上。在那些有线电视不能覆盖的地区,iptv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iptv是下一代网络(ngn)中最重要的业务之一,也是未来数字家庭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业务形态。随着ict的发展,电信网、互联网、有线电视网的融合已成必然趋势。三网融合发展要求电视机终端和pc终端都可以同时连接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在接入互联网的同时能够接收数字电视广播。多种接入方式并存,保证以最优的方式提供单播、组播、广播和双向交互业务的发展,满足数字新媒体的需求,电信与广电产业价值链的融合必然实现。iptv和数字电视运营主体应该摒弃成见,相互借鉴对方发展战略、运营经验,共同推进三网融合,形成合产业共赢的和谐发展新格局。
四、促进我国iptv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议
在全球iptv快速发展和我国加快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大环境下,需要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强化三网融合政策的制度效应、立足iptv的规模效应、培育电信和广电竞合效应、推进数字电视等媒体的集群效应,以有效促进我国iptv产业进一步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1.强化制度效应,修订《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分类发放标准,扩大iptv对内开放范围,制定互联网视听服务业务指导目录,做好iptv发展的制度化、规范化工作,统筹促进三网融合相关政策,实现政策功能有效协同,消除制约三网融合的体制性障碍和政策性因素。
2.立足规模效应,以规划为导向,上下结合,重点突破,扩大iptv应用范围和市场规模,推进产业化运营。以三网融合为目标,推进iptv产业化运营。广电部门增加iptv牌照申请的范围和牌照数量,为国有电信企业增发全国性iptv运营牌照。同时,要快速处理有关iptv业务的申请不能无故驳回申请。鼓励国有战略投资者投资iptv相关数字内容提供企业,提高iptv数字内容的供给能力。
3.培育竞合效应,依法监管iptv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和垄断(尤其是行政垄断)行为,鼓励电信、广电等运营主体加强技术、业务、市场和战略等层面的合作。
4.借助电信企业的运营经验和资本,推进数字电视接入网建设和骨干网改造,加快数字电视产业化步伐,与iptv等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共同做大数字新媒体业务市场。
第十二篇 浅析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策略及施工过程_影视论文
摘要:数字电视正在用活生生的事实,将诸多的不可能变成可能,并最终将让所有的人都理解数字电视的真实。数字电视不仅仅是一种新发明,不仅仅创造了一个新市场、提供了一种新工具,而且还会对传统的各个领域产生冲击。也就是说,数字电视不仅仅是你是否使用的问题,而是它将改变人和企业的命运。今天,数字电视正逐步成为现实,这一进程必将是可视用户终端的革命。这次革命性的跃进,不仅刷新电视媒介的概念,更将极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由于数字电视的广泛应用,研究地面施工过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数字电视 天线 工程 系统 施工
1 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策略
机顶盒的发放费用、消费习惯和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付费电视内容贫乏,这三点是制约数字付费电视的发展关键因素。内容对电视数字化绝对必不可少,而国内制作的电视节目品种单一,吸引力不强。如果数字电视节目源问题在今后几年的开播中得不到解决,就有可能导致用户对于数字电视的兴趣消失。有关部门应该研究借鉴国外数字电视运营的商业经验,将丰富的有线频道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在加强频道经营许可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实行有偿频道租赁服务,让更多的专业频道服务者参与数字电视产业中来。中国大陆数字电视同时面临机遇与挑战,中国绝大多数有线电视公司缺乏资金对系统进行改造,消费者购买力相对比较低,高昂的数字电视机价格影响了数字电视的普及。www.meiword.com单靠原来手中的频道资源来提高价格或加快数字电视用户的增加率,效果并不显著。从目前情形来看,单纯靠市场力量推广数字电视难以达到预期目的,难以在预期时间内关闭模拟电视系统。原因可以归结为6方面:消费者对于数字电视了解不够、消费者的技术疲劳、数字电视接收机价格比较高、数字电视技术标准的不确定性、数字电视表现与期望相差甚远导致的普遍怀疑、投资高风险和资本短缺。单一业务不可能推动数字电视,推动数字电视的四大动力是交互电视、高清晰度电视、数据广播和有线上网。我国电视市场基数大,送机顶盒的手段只能是短期行为,不可能长久。付费电视运营商要实现赢利,就必须构建一个可提供大量专业化频道的平台,以便吸引更多的家庭用户。“整体平移”,以小区为单位,免费赠送机顶盒,在推行数字节目的同时完全停止输送模拟,增加频道数量,开办电视信息平台与商务平台等,同时每月向用户加收有线电视费。如果仅仅提高图像质量,而没有更多精彩的内容作支撑,数字电视业务难以开展。“整体平移”探索出了一条不以收费频道为主的推广模式,数字电视中依然可以看到有线电视中的频道,很好地解决了内容匮乏和价格的瓶颈。通过在数字电视频道中提供分类等方式很好地解决了成本回收的问题,这是中国广电业长期忽略的一个问题——资讯深度开发,大多数主要媒体都是通过提供分类的方式获得利润。
2 我国数字电视地面施工技术
2.1 发射天线 发射天线的作用是向空间辐射电磁波,电磁波由交变的电场和磁场构成。为了方便,工程上规定:用电场的方向表示天线极化方向。一般使用的天线都是单极化的。
2.2 天线选址 目前,大部分电视发射天线的位置的选址有两种情况:高山低发射塔和平地(楼房)高发射塔。对于uhf频段内的无线传输,雨衰不是传输损耗中最重要的部分,当发射天线采用水平极化时,在春夏暴雨季节,部分离发射塔很近、平常接收效果很好的地点其接收效果显著变坏,而场强较天晴时还略有增加。通过对接收到的无线进行测试,可以看到在雨天多径情况明显恶化。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我们认为与发射天线的位置有关。
2.3 发射频率 目前各地开展地面数字电视实验,一般在工作频率上选择范围不大。但就地面数字电视这项技术而言,对工作频率还是有一定要求的。①现在地面数字电视发射机一般都采用ldmos功放模块,为了获得较大的线性动态范围,基本都选择其工作频率在uhf频段内。②目前数字电视信道解调的fft都依赖速度有限的芯片完成,它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对多径的时延越短,处理愈快;而对于速度相同的移动接收而言,频率愈低,多普勒频移越小,因此工作频率相对低一些对高速移动接收是有利的。③水、湿地、树林等对无线数字的吸收,随着频率的增高而增大。④目前uhf频段的低端,电磁干扰严重。根据国外有关专家的意见,开展以移动接收为主要业务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其工作频率一般选择在550~700mhz之间较为适宜。特别是在水、湿地、树林偏多的地区,开展数字移动电视广播以工作频率偏低端为宜。
3 单频网与多频网
单频网(sfn)是指同一区域内的若干个发射台同时在同一个频段上发射同样的无线,以实现对一定服务区域的可靠覆盖。在传统的模拟电视中,相邻发射台需要使用不同的频率播放节目以避免相互干扰(差转),在一定距离以外才能进行频率重用,即多频网(mfn)方式。在mfn方式下,一套模拟电视电视节目要覆盖较大区域,就必须占用几个频道的带宽,消耗了大量的频谱资源。在电视广播中引入单频网的概念,是电视技术数字化带来的结果,采用数字调制和数字处理技术,使单频网的应用成为可能。相对于传统的多频网,单频网带来的最直接的一个好处是频谱效率提高。由于同频率使用,在同一服务区一个频道上采用数字电视技术可传送多套电视节目,可以节省大量的频率资源,多个发射台同时工作所带来的分集效果,也使得接收的可靠性大大增强,从而获得更好的节目覆盖率。此外,通过对发射网络(如发射机的数量、分布、单个发射机的天线高度、发射功率等)的调整和优化,还可以降低总的功耗,减轻对附近其它网络的干扰,甚至可以根据需要方便灵活地改变覆盖区域的分布。
4 gps
gps是单频网建设中非常有效也是非常必需的一个设备。gps的作用就是方便地提供一个在任何地点都同步的系统时钟10mhz和参考时间信息1pps。虽然这些也可以通过sdh网络等而得到,但通过gps是最快也是性能较好的一种选择。通过与天上gps卫星同步,可以获得高达1e-11的高稳定。在选择gps接收机的时候,有以下注意事项:①目前很多gps接收机都宣称拥有自动切换功能,一旦当gps接收机不能同步接收到天上gps卫星时,gps接收机可以自动切换到内部振荡器。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型号的gps接收机在切换时,采取的是一种类似硬切换的方式,会导致系统重新同步。②gps内部配置的晶体的型号与价格密切相关,为了获得更好的系统性能,建议在选购gps接收机时,在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性能好的内置双重恒温晶体。③gps天线的安装位置也是十分重要。首先,gps天线四周应该有良好的净空(没有什么阻挡),gps天线能接收到的卫星数目越多,gps接收机输出的性能就越好。
5 接收系统的安装
5.1 地面数字电视的移动接收终端,目前一般以车载为主。根据新加坡、上海等地的运营模式,首先应该考虑城市公交平台。但全国城市公交目前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所有公交车基本上都在亏电状态下运行,特别是中小省会城市和以汽油为主要能源的公交系统更为明显。因为城市公交一般都处在短途低速运行之中,汽油车的转速都不高,发电量不大。如果安装移动电视终端接收设备,随着用电量的增大,造成公交车正常运行困难。因此,有条件的城市,应该选择在电车或以柴油为能源的公交车上安装移动电视终端接收设备,以避免将来开机率受到影响。
5.2 公交车是一种大众交通工具,乘客对乘车环境的要求千差万别,如何处理好终端接收系统的音量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既要考虑乘客的心情,又要保护客户的利益;既要考虑不同时段、乘客量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又要考虑公交报站系统的影响,等等。根据多年的经验,除在节目上尽量避免音量的大幅度起伏外,尽可能在车厢内多安装喇叭,使音量小而均匀。并尽可能使音量能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自动调节。
第十三篇 从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的发展看媒介融合_影视论文
【摘要】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发端于美国的《60分钟》,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次大的媒介融合。第一次是平面媒体与电视的融合,第二次是电视与网络的融合。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紧跟时代潮流,不仅获得了自身的创新与发展,而且深刻的改变着关注的看新闻、参与新闻的方式。在媒介融合不断加强,受众需求不断提高的今天,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应当还会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 媒介融合 网络
新闻杂志型节目的英文中全称是magazine-format documentary series,直译可译作“杂志型系列新闻纪录片”,按照我国《广播电视简明辞典》的解释:新闻杂志型节目是“电视屏幕上的综合性新闻性节目。它在固定栏目时间内采用杂志综合编排方式,以节目主持人的形式播出……这类节目由主持人把内容串联为有机整体,并对重要的新闻作简要的评述,有利于充分发挥电视传播的优势。”[①]
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的发展历程,体现出不同时代媒体发展的特点,而比较不同时期此类节目的发展状况,则是各时期媒介融合的缩影。
创立与第一次融合
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创立之初,就有着媒介融合的特点。电视新闻杂志节目在西方电视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68年9月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创办的颇有影响的杂志节目《六十分钟》,美国观众把它称为杂志的电视翻。wWw.meiword.cOM在我国,电视台于1993年5月1日创办《》,成为全国影响最大的新闻杂志类节目。电视新闻杂志节目是世界各大电视台的重要节目类型,它深刻地影响着观众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此类节目借鉴杂志的特点。从结构上看,它借鉴杂志的综合编排方法,利用电视的传播优势和报道、评述手法、按栏目的宗旨,将不同样式和内容的新闻节目板块小栏目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节目。[②]
以《60分钟》为例,《60分钟》每期节目的开头部分是本期节目介绍,用几分钟的时间把当晚将要播出的报道中的精彩段落展示出来,以声音和画面的最佳组合来吸引观众。随后《60分钟》的记者们一个个出现在黑色背景前自报家门,每位记者分别担任自己采访的节目的主持人。
通常来说,每期节目都由3则深入报道组成:第一则报道是当晚的重头戏,具有较强的性和时效性,往往由经验丰富的人担任记者和制片人,它所占的时间也最长,约为20分钟左右;第二则报道略短,但仍然较为严肃;第三则报道可视作当晚节目的闪亮点,它富有浓郁的人情味,风格也颇为轻松。
不论报道风格怎样,每则报道的开头都是主持人或记者本人坐在一幅斜过整个电视屏幕的故事书框架前作提纲挈领的介绍;报道结束时,记者主持人又回到故事书框架前作总结或预测。
节目在形式上是一本打开的杂志,以大号字标明报道的题目,中号字注明制片人,下有几行小号字,似乎是杂志中新闻故事的报道。
三则新闻报道结束后,主持人出现在黑色的背景上,以几句简洁而有趣的话引出当晚的评论。这一段落一般在5分钟左右。最后,如果有必要,主持人会出现在一张堆满信件的工作台前,介绍前几期节目播出后观众发来的不同的、有时甚至是完全对立的意见。
整个节目由一只滴答走动的跑表来衔接各个小段落,它的出现既告诉观众还剩下多长时间的节目,又提醒观众30秒至1分钟的已经结束,报道即将开始。
这样的形式具有很突出的特点,整期节目用杂志的形式串联各环节,无论从外形还是环节编排上都极具杂志的特征,而正是这种“杂志式”结构,给予电视新闻杂志节目紧凑而完整的特点,环环相扣,一气呵成,给观众很强是视觉冲击力和思维连贯性。可以说,杂志与电视的融合,最初而且最直接的表现就在于此。
从内容上看,它不仅是播报新近发生的事件或突发性新闻,更是围绕着当前社会大众感兴趣的问题,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较广泛深入的报道。
新闻杂志型节目于普通的报道节目的最显著区别就是其报道内容的深刻性以及话题的针对性。此类节目善于对事物本质进行挖掘,揭露表层之下的实质问题。以《60分钟》为例,《60分钟》的叙述模式归结为三种:侦探式、者式和游客式的叙述模式。[③]这三种模式分别赋予记者们侦探、者和游客三种隐喻身份。凭借这些隐喻身份,记者们报道叙述,通过协调自然与文明、善良与邪恶、英雄与恶棍、个人与集体、抽象与具体、到场与缺席等基本叙述冲突,传达或再次肯定那些为美国社会所认同的主流价值观念。
再以《》为例,其中《百姓故事》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用镜头记录普通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关注处于社会转型之中的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是《》节目中最为接近大众媒体基本属性特点的,展示了普通人的生活,表达对每一个人的尊重,那种需要以平等和真切才能体现的尊重。这样的栏目并不是一般的人物专访,而是新闻节目的一种深入报道的方式。看似不如其他新闻节目的时效性强,但从节目对普通人的深入挖掘中,依然能展现出社会的发展进程,而展现出的问题的深度,是一般时效性新闻做不到的。
此类节目总是在表现人或事的情节中注意让更深层次的东西一步一步地显现。引导观众逐层深入地接近主题,完成“透过表象看本质”的认识过程。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显示出不同于且高于其他类型新闻节目的姿态,对杂志特点的借鉴功不可没。杂志对新闻事件和社会状况的深入报道融入电视新闻中,给电视新闻带来了质的飞跃,电视新闻再只是人们在茶余饭后了解各方面信息的方式,而变成了引起观众对社会关注,启发观众对社会问题思考的重要途径。因此,可以说,在电视类新闻杂志在创办初期,对于电视新闻而言,杂志在内容上的深刻性融入电视,是最具价值和意义的。
不难看出,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在诞生和发展初期经历的第一次媒介融合就是杂志与电视的融合,这种融合给予了电视节目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改变电视节目表现方式和内容深度的同时,也改变了社会和人们看社会的视角和态度。
网络时代与第二次融合
进入21世纪,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娱乐业迅速发展,电视无疑要顺应这一潮流,因此,新闻杂志型节目在娱乐节目迅速崛起的时代面临巨大的冲击。在电视节目策划编排中对新闻类节目地位的弱化严重制约了新世纪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的良好发展势头。与此同时,各电视新闻节目之间日趋白热化的竞争也迫使他们不得不对节目进行重组改革,力争在媒介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幸运的是,许多新闻杂志节目选择了与网络的媒介融合。网络时代的到来,带来的普通人与媒体关系的巨大变革,草根的民众不再是简单的接受讯息,更是媒体的参与者。电视互动情景剧和真人秀节目的迅速崛起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媒体只有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参与到节目中来,才能在网络时代生存下去。
迫于生存的压力,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的(nbc)的《日界线》进行了许多新的尝试,该节目于20xx年开辟了一个特别板块,其中有一叫“抓捕变态者”系列,节目播出后获得了很大成功,收视率一路飙升。该节目组和一民间监察组织合作,其节目的初衷是旨在保护青少年免遭恋童癖者的性侵害。在这一节目中,由来自该组织的志愿者“扮演”未成年少年,在网上聊天室中与那些有恋童癖倾向的成人结识,然后,引诱他们某一时间到位于俄亥俄州某处的一个房屋内与这些“儿童”会面。当这些“嫌疑犯”出现时,暗藏在屋内的摄像机就把整个场景都拍摄下来了。有批评家指出,nbc的这种行为使得《日界线》栏目记者充当的更多是执法人员的角色,而不是中立、客观的报道者。但正是这一引起巨大争议的节目内容激起了众多观众的兴趣,大约有1030万观众收看了20xx年5月10日播出的这期专题节目,是平时收看该节目人数的两倍左右。20xx年nbc总共制作了至少6期“抓捕变态者”系列专题新闻节目。
“抓捕变态者”系列专题新闻节目昭示着一种新的电视新闻杂志节目形态的出现,它是互联网、真人秀节目与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的杂交品种。虽然它包含新闻节目的元素,属于新闻节目的范畴,但与此同时利用网络,让普通人能参与到节目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节目的主角,这是新闻节目对网络营造的虚拟世界的一次大但利用。其是否复合新闻伦理暂且不论,就这样的尝试及其产生的效果而言,借助网络与电视的融合,是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的明智选择。
网络的发达,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自然越来越高。网络上新闻的速度可以精确到秒。作为对时效性要求不高的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如何在资讯传播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获得生存的空间?毫无疑问,电视新闻杂志节目必须保持其对新闻和社会现象观察的深度,并且把它发挥到极致,而与此同时,通过网络把节目更好、更快地传播到世界各地,也成为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的必然选择。
20xx年cbs新闻频道,宣布了自己的宽带网站计划。这对于试图网络化的电视频道,尤其是新闻频道来说,是一个革命性的举动。而作为cbs的王牌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也是最早的新闻杂志节目,《60分钟》也在cbs电视台与网络的融合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鲍勃·希弗,将为网站上较短时间的节目做主持。而该网站最主要的服务,是通过提供众多的新闻报道视频选择,让浏览者有机会自己制作自己的网络新闻报道。[④]这一举措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的编排不再是由编导说了算,普通观众在网络的一端,就能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编排自己需要的电视新闻杂志。这样的改变,不仅克服了电视节目单向传播与受众需求多样性之间的矛盾,更加快了新闻的传播速度,提高了观众接受信息的速度和效率。评论说:“cbs新闻正在向网络激进扩张。它通过提供全天24小时不间断的视频内容,使消费者有可能建立自己偏好的不同形式的网络新闻视频播报。在这一方面cbs已经落后于竞争对手abc。但是cbs声称将为消费者提供更大控制权的新闻消费经历,尽管abc旗下没有附属电视频道,因此可以不受和约限制在网站上放更多传统的电视新闻视频。”[⑤]
可见,电视节目与网络的融合,即给网络时代给电视带来的新的机遇,也给观众接收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提供了更加个性、高效的途径。
融合与影响
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在诞生和发展的历程中经历了两次大的媒介融合,第一次是与纸质媒介杂志的融合,第二次则是与互联网媒介的融合。不同时代下的融合,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发展水平总体上趋于稳定,其中有些栏目的运作还相当成功,不仅让电视新闻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还深刻地影响着观众利用媒介看世界的方式和习惯,这足以说明了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在媒介融合不断加强,受众需求不断提高的今天,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应当还会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作者:莫江江
--------------------------------------------------------------------------------
[①] 赵玉明主编 《广播电视简明辞典》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89年8月版
[②] 赵玉明主编 《广播电视简明辞典》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89年8月版
[③] 王玮主编 《镜头里的第四势力:美国电视新闻节目》 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年4月版
[④] 《》 20xx年7月12日
[⑤] 《商业周刊》 20xx年7月
第十四篇 后发展地方广播面临的困境及对策_影视论文
【摘 要】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传播手段单一、新媒体分流、和省级广播落地、自身创新能力不足等多种原因,后发展地方广播往往在当地传媒业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在树立起发展信心的基础上,抓住地市级传媒业市场新一轮发展的机遇,与新媒体合作共赢,充分发挥后发展地方广播的本土化优势,加强区域合作。
【关键词】后发展地方广播 困境 对策
一、我国后发展地方广播的现状
作为历史最悠久的电子媒体,我国的广播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曾经经历过一段黄金时期。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后电视媒体的高速发展,广播曾一度陷入低谷。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广播人始终在积极的探索和创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通过开办对话类节目,以及创办交通广播、文艺广播、经济广播等专业化频道等方法,我国广播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广播总体发展形势趋好的同时,也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从20xx年全国广播收入排名中我们可以看到,前十名的广播频率除了电台的中国之声频率和音乐频率外,其他分别被、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的省级广播频率占据。由于广播媒体的发展和当地的经济条件联系紧密,因而强势的地方电台和频率多出现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发达地区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发育相对成熟的传媒业市场,为当地广播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我国广大的后发展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大多数后发展地方广播仅能维持运转,更遑论发展了。
二、后发展地方广播面临的困境
1.后发展地区落后的经济以及媒体消费人群结构是后发展地方广播弱势的根本原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WWW.meiword.COM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我国媒体发展的不平衡性。
城市是现代媒体竞争的主战场。城市传媒业市场主要受当地地区生产总值(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口数量、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人均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集中表现在城市媒体消费人群的结构上。目前,从传媒业市场的视角来看,我国城市主要存在公务员人群和市民类人群。在我国后发展地区城市中,媒体主流消费人群和受众依然是公务员群体。而在、上海等直辖市、省会城市、东部发达地区xxx,市民阶层则是媒体主流消费人群。以往的实践证明,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和社会框架中,在以公务员群体作为主流媒体消费人群的地区,报纸、电视的竞争优势是极为强大的,而只有在以市民阶层作为媒体主流消费人群的地区,广播才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可以这样说,地方广播的影响力与市民在城市传媒业市场中的消费能力成正比。事实上,后发展地方的党委机关报和电视台新闻频道,往往占据了当地市场的大头,而后发展地方广播在市场上仅能分一杯羹而已。
2.单一的传播方式使广播在后发展地方传统媒体的竞争中显得“先天”不足
广播当前的主要竞争对手仍是另外两大传统媒体——报纸和电视。在三大传统媒体中,只有广播的传播方式是单一的。这使广播与报纸、电视的竞争显得有点“先天”不足。
报纸拥有文字和图片,可反复阅读,便于作为资料保存;电视则声画俱备,感官冲击力强大。单一的音频传播方式使广播具有传播快捷、收听方便的优点,但也使广播信息显得稍纵即逝,往往难以吸引受众足够的注意力。这样,受众的“眼球”往往会被报纸、电视所吸引,广播的受众群体受到了很大限制。这也是在三大传统媒体中,广播总是排名“老三”的重要原因。
3.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分流作用明显,相对弱势的后发展地方广播受到的影响更大
据统计,过去的5年中国互联网的收入以平均每年60%的速度在增长,而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收入年增速只有百分之十几。在后发展地区的传媒业市场中,互联网、手机所占份额虽然不大,但发展的势头十分强劲,已不容忽视。
首先,互联网和手机的用户数量庞大,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次,新媒体发展越来越趋于规范,对传统媒体构成了强大的挑战。传统媒体之所以有主流媒体之称,关键是信息发布的规范性和权威性。以往,网络媒体由于信息发布的随意性,公众对其可信度一直褒贬不一。近年来,各地加强了网站建设和新闻网建设,尤其是地市级的新闻网站往往由党委机关报主办,报网之间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权威性已大为增强。而手机媒体一直为人诟病的陷阱经过电信运营商的治理后,已有所好转。其点对点的集定向、及时、互动等多种传播特点于一身的优势,正得到越来越淋漓尽致的发挥。
第三,新媒体良好的互动性与伴随性,使广播失去了以往的“独门法宝”。广播与报纸、电视竞争,主要凭借的就是其强于二者的互动性和伴随性。但互联网、手机表现出的强大的互动性与伴随性已严重削弱了广播的这一相对优势。
4.、省级广播纷纷落地,挤压了后发展地方广播的生存空间
据赛立信公司20xx年调查数据显示,在全国广播市场份额中,台约占1/8,省级电台占据了近1/3,其余的份额被市、县级地方电台所瓜分。地方广播虽然占有广播市场超过一半的份额,但除以全国数百家地方电台这个基数,再考虑到发达地方广播所占的比例,后发展地方广播的份额就十分窘迫了。
近年来,和省级广播媒体纷纷在各地方城市落地。由于、省级广播在政策解读的权威性、节目的整体水平、人员的素质和管理等方面占据着绝对优势,造成广播受众的内部分流明显,进一步挤压了后发展地方广播的生存空间。
5.后发展地方广播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后发展地方广播普遍规模较小,收入少,且多用于人员工资的发放和维持基本运行,用于技术改造和节目创新的资金有限。
薄弱的经济实力,使后发展地方广播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严重不足,不少高水平的主持人、记者转投其他媒体或发达地方广播媒体。人才缺乏导致节目创新力度不够,加上内部管理水平不高,造成不少后发展地方广播节目可听性不强,难以吸引受众和客户,大大限制了后发展地方广播的发展。
三、后发展地方广播摆脱困境的对策
1.摆脱弱势心态,树立发展信心。没有办得无奈的广播,只有无奈的广播人。经济因素虽是决定性的因素,但决不能忽视后发展地方广播人的主观能动性。后发展地方广播只要在认清困境的基础上,找到正确的发展方法,就可以改变目前“差生”的现状,变成“优等生”。
不少广播人尤其是后发展地方广播人经常讨论一个问题:“广播是否是一个弱势媒体”。其实,提出这个问题本身,就表明了一种弱者心态,是对广播发展信心缺乏的表现。所以,后发展地方广播要摆脱目前的困境,首先必须树立起信心,走出弱者思维的阴影。翻看广播80余年的发展史,在历史的纵向维度中找寻规律,我们不难发现,广播的发展曲线犹如世间万物,呈现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态势。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和低潮阶段。后发展地方广播虽然大多数正处于低潮阶段,但必须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即只要人们仍然要靠听觉器官从外部世界获取信息,广播媒体就不可能消亡。从发达地方广播的发展轨迹来看,也经历过数次由—低潮—的阶段,而每一次从低潮到阶段的转变,广播都浴火重生,更具魅力。暂处低潮的后发展地方广播只要注重“量”的积累,必然会迎来“质”的飞跃。
2.辩证看待广播单一传播方式的“缺陷”。有一利必有一弊。在当今这个媒体信息泛滥的时代,单一靠声音传播的广播,解放了受众的眼球,拓展了受众的思维空间。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张振华认为,电视是“具象媒体”,广播是“想象媒体”。对广播而言,缺乏可视性既是缺点,又是优点。君不见,当今社会充斥着视觉污染与轰炸,“百家讲坛”这类电视节目反其道而行之,画面中只有一老叟、一话筒、一讲台;它们恰是因为走了“反电视化、类广播化”的路线,采取了“放弃眼球、抓住耳朵”的战略,才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这点看来,广播更适合作一些具有一定深度,能引起受众头脑思考的节目。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流动性大增,越来越多的人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空间移动上。与报纸和电视相比,单一靠声音传播的广播与受众的互动性和贴近性更强,十分适合伴随性收听,因此得到了流动人群尤其是私家车一族的普遍青睐。据赛立信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95%的驾车人都会在车上收听广播。而各地方最强势的电台频率往往是交通频率,从侧面佐证了这一数据的可靠性。
3.相比已经发育成熟、竞争充分的大城市和发达地区传媒业市场,正在发育中的广大地市级传媒业市场正处于新一轮的黄金发展期,这对后发展地方广播来说,既是一个改变市场份额的大好机遇,同时也必将在绝对额上获得巨大的增长。
4.与新媒体合作共赢。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是基于新技术的发展。回顾历史,晚于报纸产生的广播,本身也是当时技术发展的产物。现代电子新媒体的崛起既是对广播的巨大冲击,同时也给“逆境”中的广播提供了复兴和发展的新可能。广播相比电视更容易与其他新媒体结合,这将使广播的运作更具活力,使广播的优势更充分地发挥,从而赢得新的更多的听众群。
广播要实现与新媒体的融合,必须勇于摆脱单纯音频媒体的束缚,利用网络、手机等新技术,构筑起新的传播平台。在这一点上,、省级广播以及发达地区广播已经走在了前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因地制宜地借鉴这方面的经验,可使后发展地方广播在与新媒体合作中少走许多弯路。
相比报纸和电视,广播更容易与新媒体进行融合。这是因为在传统媒体中,广播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的互动性,在这方面广播和新媒体有共同语言,也成为双方合作的基础。
在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广播借助网络平台,进行网上直播和点播,克服了广播不可见性和易逝性的弱点。另外,广播节目中设置的话题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放大后,再将受众的网上回应反馈到节目中,使广播通过网络更大范围地和受众实现良性互动。这不仅拓宽了广播的传播渠道,还增强了广播的影响力。
手机是目前我国应用最广泛的通讯工具,许多用户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通话功能,而是更多的依赖手机这种点对点的传播方式来进行交流。手机所包含的商业价值早已引起电信运营商的重视,各种增值服务层出不穷。电视媒体对手机的应用已是驾轻就熟,各种超女、快男之类的娱乐节目带来的海量手机投票就是最好的例证。后发展地方广播应把手机在节目中的互动作用普遍化,即把原来主持人与听众之间一对一的电话交流,扩大为在节目中与多个受众的交流,并将交流的信息经整合后反馈给广大听众,把原来个人之间的沟通变为公众之间的交流。这样,由手机平台与广播平台互动,带动广播节目主持人与听众互动,从而实现广播与社会互动。
5.充分发挥本土化优势,强化区域合作。正如进入有线电视时代后,地方电视台必须面对多家、省级卫视的竞争一样,后发展地方广播要想摆脱目前的困境,必须直面、省级广播的竞争,在竞争中不断创新,提高节目质量。据赛立信公司20xx年有关统计数据,由于市县级地方电台实力得以增强,约达54.7%;省级电台在竞争中所占的市场份额回落至约32.6%;台所占市场份额升至12.7%。这说明,在我国、省级、地方三个层次的广播中,任何一方所占份额的变化,都会引起另外两方的消长。
无论从对政策信息的解读层面还是所占有的资源层面看,后发展地方广播与、省级广播相比,都处于绝对的劣势,但同时后发展地方广播也有一个两者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本土化。
本土化是地方广播尤其是后发展地方广播生存的基础。广播的城市化(社区化)是现代广播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在广播由于受众细分进入“窄播”发展阶段的今天更是如此。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在任何一个城市中,居民对自身所在的社会生活状况的关注和认同感越来越强烈。本地化的广播由于服务范围明确,容易调动受众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广播互动交流的功能。近年来,发达地区广播的崛起,正说明了牢牢抓住本地受众喜好的本土化发展策略的正确性。
后发展地方广播在充分发挥本土化优势的同时,还应与同级广播加强区域合作,通过主持人电话链接等方式进行“双向交流,异地直播”,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使后发展地方广播在充分挖掘本土化资源的同时,打破地域的局限,实现广域共享,使后发展地方广播在本土化的前提下“广”起来。
参考文献:
[1]郭全中.我国城市传媒业市场的发展模式研究.中华新闻报,20xx-2-18.
[2]栾轶玫.广播曲线启示录.中国广播网,20xx-10-22.
[3]张振华.广播要加强践行力.中国广播影视,20xx.
[4]王少星.新媒体时期的广播发展新趋势.安徽广播影视,20xx.
第十五篇 谈我国影视基地的运营模式与发展空间探讨_影视论文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20多年间,华夏大地掀起了各种运营性质、各种行业属性的影视基地的建设热潮。这些影视基地的建设,往往与当地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得到了很多政策和土地资源等方面的优惠,一般选址在风景优美、交通便利的地方,将影视剧明星效应与伴生的旅游效益相辅相成。部分影视基地已经成为旅游景点,是当地经济的重要助推器。但也有一些影视基地的建设缺少严谨的立项审批,属于盲目跟风追潮,很长时间没有影视剧制片商进驻,基本上处于闲置荒芜状态。目前,国内上百个影视剧拍摄制景基地,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都比较稳定的不足1/5。
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现有的影视剧基地建设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通过对各种营运模式的,为新时期我国影视剧基地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本文所讨论的影视基地特指为影视剧制作而专门投资建设的外景地或内景地。
一、我国影视基地发展现状
当下,我国的影视基地基本分为外景基地和内景基地两大类型。内景基地大多存在于各电影厂或电视台内,这些机构由于历史原因没有足够的占地空间,不可能建设外景场区,摄影棚也主要为满足自身的影视作品拍摄使用。近两年,为了打造中国电影制作平台的“航母”,中影集团在怀柔建设了占地500亩的中影基地,堪称国内影视内景基地的“巨无霸”。该基地已建成的摄影棚最大为5000平方米,另有系列的3000平方米、1200平方米的摄影棚多个,具有年产故事片电影80部、年产电视剧500集的能力。
以外景地为主的影视基地遍布各地,涵盖了从春秋战国至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街区,尤其结合地域文化集中反映当时历史风貌的建筑群体更具有代表性。www.meiword.COM这些外景地为制作反映某个年代故事的影视剧提供了很好的拍摄空间,同时也成为当地影视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时空关系考察,现有的影视剧外景地分为两类,其一为时空复合型影视基地,即在基地内建造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建筑或街区,以满足多种影视剧制作的需要。时空复合型基地一般需要较大的占地面积。其二为时空单一型影视基地,即在基地内根据某一个年代或某一个区域建造影视剧制作场景。单一型基地一般占地较少,往往因拍摄需要而建造或利用场景,使用率相对较低,一些基地的后续投入明显不足。
从因果关系考量,影视剧外景地可以分为先剧后景和先景后剧两种类型。对于某些大制作、大投入的剧本,常常根据剧情要求建造永久外景和内景,随着影视剧的走红,其拍摄的场景地也将成为旅游的热点。先景后剧类型基地的建造,更加考虑贴近年代、贴近地域,创造一个较为真实的年代环境,具有更加广泛的普适性,以使各种剧组能够各取所需。近些年建设的影视基地以先景后剧类型为多,有利于拓宽产业空间,提高影视基地的效能。
二、我国影视基地运营模式
无论哪种运营模式,都需要成规模、上档次的硬件设施。当前,我国大多数影视基地的硬件构成大同小异。为影视拍摄而搭建的建筑、院落、街区是硬件构成的基本要素,将这些硬件设施赋予不同时代特征时,便构成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景区。对于影视基地与旅游内容密切结合的项目,需要景区内有大量的建筑空间,往往将街区建筑做细做实。多数影视基地在土地面积允许的情况下,建设有不同时代的建筑,综合所有影视基地从春秋战国到各个时期的建筑已经一概囊括在内,其建筑类型包括了宫廷建筑、民居建筑、商贸建筑、寺院建筑等。所以,现有影视基地的硬件设施能够基本满足古装戏对于各个时代的建筑、院落和街区的需求。少数影视基地建设了欧美景区,虽然规模有限,但也弥补了部分国外场景的拍摄之需。
影视基地的基本功能无一例外地为满足影视节目制作需求。从现有的基地看,除了中影集团怀柔基地外,其他基地基本以影视制作外景基地为主,辅之以部分摄影棚或演播馆以补充内景制作的需要。中影基地主要定位于内景和后期制作,但在项目规划方面也保留着外景地开发空间。影视基地的第二功能是影视文化旅游。将旅游作为产业要素与影视基地嫁接,在国外已有多年的运行经验。我国在影视基地创建初期,基地的大部分收益来自于伴生旅游项目。
影视剧拍摄加旅游已成为大多数影视基地的基本运营模式。影视基地的经营范围主要集中在场地出租、配套服务(包括餐饮住宿、道具加工、场景搭建、交通工具、群众演员、后勤服务等)与影视旅游(包括景区游览、体验、旅游产品、食宿服务等)两大方面。近年来,少数影视基地开始显现其聚集效应,吸引影视投资与制作单位在基地内设立机构,使得影视基地的功能由原来的制作加旅游的基本模式扩展为影视产业运作模式。
研究发现,影视基地收益较好的时代,集中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改革开放的热浪引发了人们对各种新奇事物的热衷,加上庞大的追星一族,使得影视剧基地热闹非凡。经过理性积淀,人们的消费观念与时尚追求升级换代,影视基地的经营面临新的挑战。目前,暴利时代已经过去,但由于影视基地的投资巨大,以制作加旅游基本模式的收益平衡投资的影视基地可谓凤毛麟角。影视基地不同于地产项目,不得不将自身经营战略定位于长期目标。因土地成本和投资来源的不同,影视基地之间的投资回报期望值也有所不同。
影视基地也不同于影视主题公园,虽然二者都以影视为题材,但影视主题公园是以旅游为主要功能,而影视基地却以影视拍摄为主,附带影视旅游功能。影视主题公园更加关注游客的娱乐性、参与性和消费性,以高科技手段和新颖的艺术表现方式,结合著名影视剧中的人物、场景等,创造新奇、的感官效果。众多的影视基地在建设初期已经考虑到了影视旅游功能,与当地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相结合,使影视基地具有了鲜明的活力。
三、我国影视基地可持续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现有的影视基地建设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随着大众对影视剧产品的需求由强烈转向理性,由前些年的追逐明星阵容,逐步转向注重内容和制作,提高了对影视剧的欣赏品味。我国每年生产的影视剧数量稳中有升,需求趋于精品化。所以,以同质化为基本格局的影视基地,需要充分考虑为制作影视剧精品而服务的理念,提高自身的定位层次,制定差异化竞争战略,在特色与服务方面狠下功夫,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一)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视角拓展影视基地功能。
影视产业链包含创意、剧本、融投资、制作、营销、播出、后产品开发等主要环节,影视基地的功能需要适当从制作环节向两端延伸,在同一个影视基地内拉伸产业链。向上游延伸,将影视基地建成内容研创基地,并搭建融投资平台;向下游延伸,将影视基地建成节目交易平台。逐步聚集产业要素,形成聚合优势,降低制作成本。对于条件欠缺的影视基地,自身勿需建成大而全的产业链,立足整合各种资源,与业界形成互动,共同构筑一个资源共享、互补的产业生态环境;也可以与周边地区的影视基地或文化旅游设施联合成为产业共同体,共同做强区域影视产业。
影视与旅游结合已是一种世界时尚。好莱坞环球影城式的影视旅游在国内尚未形成,但影视拍摄引致旅游的思路,基本是我国各影视基地的建设初衷。影视旅游项目属于后影视产品开发范畴,而后影视产品开发在影视产业链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所创造价值往往高出影视产品本身的销售价值。资料显示在好莱坞影片的进账中,影院的票房收入只是其中20%,后电影产品开发,例如通过其他媒体传播以及衍生产品生产销售等占其影片总收入的80%。我国影视基地刚刚兴起的时候,人们对于影视制作过程和制作技术尚处于不甚了解的阶段,所以对于影视拍摄内景、外景充满好奇,影视旅游具有较大的号召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众对于影视旅游的诉求已不再是简单看几个拍摄实景,看几段粗制滥造的模仿剧情表演,而是要求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更高的科技含量和更吸引人的旅游安排,这一点普遍成为我国影视基地关于影视后产品开发方面需要思考和创新的内容所在。
影视基地大多处在城市边缘甚至农村地区,作为落户当地的文化产业项目,影视基地理应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融入当地、回馈当地,与当地社会和谐共荣,才能从当地和民间获取更多的资源,夯实影视基地发展的社会基础。横店基地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便是将基地的利益与农民的整体利益密切相连,使农民参与到建设、管理和运营之中,解决了大量的农民就业问题。在讨论开发和形成影视基地产业链的时候,不能忽视当地社会和人力资源的因素。 (二)影视基地建设应与资本市场相结合。
影视基地可以作为我国影视文化产业的载体和平台,发挥其自身聚集效应,有条件形成影视文化产业的聚集地。因而,影视基地除了需要取得和社会资源支持以外,有必要与资本市场密切合作。资本是产业的助推器,影视文化产品往往需要大制作、大投入,才能换得高收益,如果没有资金在背后的强力支撑,影视文化的产业规模便难以形成。我国的影视文化产品需求空间巨大,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要求我国优秀的影视文化产品走出国门。所以,影视文化产品对于资本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一方面优秀的作品在期待着资本的青睐,另一方面资本也在寻找着合适的作品,而影视基地具备天然的条件为二者牵手合作。影视基地自身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寻求与金融机构合作建立影视文化产品投资机构,以其专业运作的资源与投机构对接,参与媒体运作。实践证明,当某种产业要素在某一个地方形成明显聚集时,资本也会逐渐在该地形成聚集。横店基地已经开始吸纳影视投资,中影集团和时代华纳向其合作投入4.2亿元,成立中影时代华纳横店影视公司,先后拍摄了《投名状》、《爱情呼叫转移》等影片。同时,包括华谊兄弟在内的国内多家传媒机构落户横店,仅20xx年入驻横店的影视机构的影视制作投资达7亿多元,实现营业收入12亿元。
(三)影视基地运营应与传媒人才培养和传媒知识普及相结合。
影视基地作为影视文化产业重要平台,是传媒人才培养较为理想的实践场所。它的内在要素包含了传媒各专业领域,既适合学生单一专业教学实习,又适合综合性教学实践,因而,影视基地应成为各大学传媒专业的教学实践基地。传媒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各传媒机构对于本科人才的需求基本以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传媒业界环境,仅靠学校课堂和实验室教育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保障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走出校门,进入传媒大舞台实习实践,才是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以往各传媒专业的教学实践大多重视面向电台、电视台及社会制作机构,而在产业化背景下运作的影视基地,从创意到制作乃至交易,可以在更宽的专业领域里扩展学生的知识、锻炼学生的能力、增长学生的才干。
有条件的影视基地应主动与各大学合作,为学生的实习实践提供场所和便利条件,在此过程中也引进了大学的智力资源,成为影视基地发展的专业后盾。同时,利用影视基地的条件,与大学合作举办多种形式的影视专业培训班,或者直接申办相关教育机构,为影视基地不断输送各种人才,满足进驻的各影视机构的需求,也可以不断提升影视基地的核心竞争力。
影视基地应主动承担起传媒知识普及教育任务,大众了解传媒内容生产制作过程会进一步走近传媒、理解媒介,提高自身的媒介修养和欣赏水平,在受众和媒体之间建立起更加和谐的互动关系。因而,影视基地不宜拒绝游人参观,如果在剧组拍摄阶段,需要妥善处理好拍摄现场与游人参观或参与的矛盾,既对游人充分开放又不干扰影视剧制作。剧组和基地人员应当正确理解公众参与的意义,在管理方面多想办法,比如在景区内增加一些反映影视剧制作历史的展板说明或实物展示等,使影视基地成为普及传媒知识的场所。
(四)给影视基地注入文化之魂。
影视基地内的景点建设或者由某一部电视剧而起因,或者依某一历史时期而设计,基本上都为影视剧拍摄的外景服务,并没有深入挖掘景点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或者历史事件的文化内涵。景点设施如同躯壳,如果里面缺少血肉,景点便缺乏了生命力。要使各个景点鲜活起来,就应将文化内涵装入景点,而目前的影视基地普遍需要在这方面有所改进。本山影视基地为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该基地在建设初期已经计划将建成后的沈阳北大街恢复其在上世纪初的生活原貌,除了不便进行的内容,都可以按照当时的社会情景展示给游人,包括餐饮业、商业、市井艺术、生活习俗等,充实了影视基地的文化内涵。影视基地的旅游项目应当成为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需要精心策划与组织,不能将影视旅游停留在简单的购物、餐饮或低俗的表演上,而应与景区所反映的社会历史时代背景相结合,构建旅游内容,打造旅游品牌。影视基地还应成为当地举办多种文化活动的场所,为促进当地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支持。作为影视基地的配套设施,应具备举办一定规模的、会展的条件,将影视基地建成影视文化的交流中心。
提高科技含量是提升影视基地文化内涵的必然要求。影视基地发展初期一些以旅游为目标的影视城,设计了大量的声光电产品,科技含量并不高,多为宣传封建迷信、装神弄鬼的设施,反映了当时的发展水平,已使广大游客颇为反感。科技是提升文化内涵的手段,而不是目标,好莱坞环球影城的众多场景,体现了文化与科技完美结合的意境,值得我们认真借鉴。
(五)给影视基地植入国际化元素。
我国影视基地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还应植入国际化元素。影视制作的国际合作将会越来越频繁,作为前奏,内地与港澳台影人的合作已司空见惯,很多港台导演在内地影视基地选景拍戏,西方导演也来寻求合作,为各影视基地提出了国际化的目标。首先,影视基地应实现经营管理理念的国际化,在这方面需要我们走出去进行学习和交流。
目前,国内建设影视基地动辄必言建成“东方好莱坞”,而很少有认真深入研究好莱坞发展历史和运营模式的,更少有如何借鉴好莱坞经验、建设我国影视基地的真知灼见。我们不少民族文化的底蕴,但应该看到自身在影视文化产业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所以,在向他人学习的过程不应浅尝辄止,先要剔除头脑中固步自封陈念,然后再踏实深入地研究他人。其次,管理人才的国际化。我国影视基地之所以普遍经营状态不甚乐观,与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关。影视基地的管理人员普通缺乏现代管理知识,缺乏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教育,懂得资本运作的专业人员很少,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经营管理经验的高端人才更为有限,管理人才的匮乏严重影响了影视基地的发展。应当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多种方式进行国际化管理人才的岗位培训,或直接吸纳部分具有相关专业国际化教育背景的人才,以缓解高端人才不足的矛盾。再次,服务水准的国际化。国内影视基地吸引境外剧组主要原因在于制作成本低廉,类似于我国以往来料加工的外向型经济,处于产品价值链条中的低端,并不能提升影视基地的层次和经济效益。影视基地需要在国际化服务方面提高水准,以高质量的服务赢得国际市场,也以高质量的服务赚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第十六篇 论人类、社会、人性、和平_影视论文
[论文关键词]战争残杀 黑暗野兽 正义光明 道德力量 人性和平
[论文摘要]人区别于野兽是道德力量和自为性,本来大自然的万事万物恪守着自身内涵循回和往复,营造着平静与和平,可是具有道德力量的人类,却为贪婪的欲望,相互战争、残杀、死亡,殃及着无辜的弱势的人们,本应太平的世界并不太平。罪过的人们要知道正义的强大力量是不会扭转的,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应唤起正义太平的世界,筑牢和谐社会的长城,追寻人类本应追寻的光明。
影片《现代启示录》紧紧抓住了人们厌恶与偏好某一种事物的心理倾向的对比的艺术手法,把人们感知的,又是困惑的事物以电影直观的形式诠释,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是不同种族、肤色、宗教、文化、习俗的民族的渴望和追求的理想社会,影片《现代启示录》从士兵对战场恐惧的蜃楼幻景的映现,告诉人们远离战争的恶魔。从有记载的古国之间的战争,还是文明社会的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未能逃出野性的本质,悖离人类正义的一小撮人的灵魂天堂归宿是理所应当的,但平静的人们遭遇战争的涂炭是无辜的。
公元前10世纪开始,亚述再度强盛。亚述那西尔帕二世(公元前883至前859年)曾侵略美索不达米亚和叙利亚,扩张领土到卡尔赫米什附近,兵临腓尼基海岸。其后继者萨尔玛那萨尔三世(公元前859至前824年)在位35年,发动了32次侵略战争,两河流域北部和叙利亚地区的许多小国都被征服。公元408年,日耳曼人的一支哥特人在他们的首领列的率领下,侵入意大利北部,向罗马挺进。WwW.meiword.cOM断绝了罗马的粮食来源。饥饿、瘟疫,很快使罗马成了一座死城。
1453年4月6日亲身率领20万大军和300余艘战舰,从西线对君土坦丁堡发动了猛攻。
5月29日东罗马人虽然浴血奋战,怎奈弹尽粮绝,又没有外援,终没能挡住进攻。在君士坦丁堡城化为瓦砾和废墟的同时,东罗马帝国从此灭亡。
1798年5月19日,野心勃勃的拿破伦在士伦港登上旗舰“东方”号,率领远征舰队扬帆出海,扑向埃及。穆拉德贝士兵在尼罗河西岸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数以千计的志愿军,伤亡惨重,或遭到敌人枪杀,或死于节节败退的曼鲁克骑兵的铁蹄之下,或淹死在尼罗河中。
1789年7月24日,法军攻占开罗,从此埃及的抗法斗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兵败滑铁卢,第二次被流放。拿破仑的“天然疆界”的梦彻底破灭。1861年4月15日林肯正式宣布南方的叛乱。南北战争从此展开,1865年4月,南、北卡罗莱纳州的南部联盟的军队也全部投降。几周内,历时四年的南北战争以北方的胜利宣告结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西线从北海延伸到瑞士边境、英、法、比的军队同德军作战;东线从波罗的海到罗马尼亚,俄军同德、奥军队作战;在南部的巴尔干、奥军对塞尔维亚军队作战。1918年7月,英法联军击退了德军。11月11日双方代表在康边森林中的一列火车上,签订了停战协定,历史四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宣告结束。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5年5月8日午夜,欧洲的炮火和轰炸停止了,德国代表邓尼茨海军上将宣布无条件投降。在这5年8个月零7天中,在一百个战场,在1000个被轰炸的城镇中,千百万男女惨遭。而那个自吹是“千秋帝国”的德国,也在暮色中结束了。
无论是哪个时代的战争,所经历的战争是残酷的。就象影片《现代启示录》中映现的士兵在战场恐惧的蜃楼幻景,战争是一张无形的巨网,笼罩在他们心灵的上空。影片中的法国女人的美丽带着苍白,苍白得那么彻底。战场的你的指挥官呢?我问了一个又一个士兵,难道不是你么?他们的眼神和他们的回答如出一辙。混乱的战场、混乱的局面,士兵冲着黑夜里的森林茫然的扣动扳机,子弹一梭一梭的射出,不管是否作战目标的存在,反正敌人就是近在咫尺,在呼吸可以听到的地方。可知那敌人就是自己,就是恐惧,是子弹所无能为力的强大恐惧。战争把健康正常的人推向充满幻觉变异灵魂的世界。影片中美军情报官员威拉德接受任务,潜入柬埔寨国境,除掉在深山密林纠集一些土著居民组成军队,占山为王,独霸一方,成为不可一世的者库尔兹。在库尔兹的据占周围,展现在眼前的更是一幅可怖的画面,挂在树枝上的尸体在烈日下东摇西晃,叛逆者的头颅被割下示众。影片真实、生动地描述了战争自残、酗酒、自我放纵。扭曲的行为野蛮的喝下烈酒,我欲醉还醒,战争留下来的恐惧无时无记得不在侵蚀着我的灵魂。库尔兹上校所谓罪行美国对库尔兹上校的所谓处死令,或许将在恐惧中死亡,无所不在的记忆,战争的恐惧,在声音里、在画面里,在呼吸的空气里。为什么如此恐惧是什么?是什么在记忆力延伸着这么深的恐惧,整瓶烈酒宛若白水。在影片中库尔兹上校的罪行是下令处死了四个越南人,基尔戈上校的炮火里倒下的一具又一具躯体,农民、妇女、儿童,毫无例外的被剥夺着生命,他们行为难道不应该死去?强大的压力下面道德评价的缺陷和战争中人性黑暗的表现在这个上校军官的身上初步的体现着。屈服于内心恐惧的基尔戈上校。影片中渔船上小女孩垂死的面容没有看到,不忍心看着这样一朵花在凋零,但士兵还是用手枪终结了这个女孩的生命,那最后一眼是如此的美丽,她本不该死去。千千万万的本不该死去的却死去了。恐惧的大兵们开枪前,他们想过杀人么?不,他们一定没有想过,他们之所以开枪,是被战争吓坏了,他们不想死,于是杀死别人。人性的道德力量抑制不住了,剩下的只是自然野性的本能的保护自己。排斥一切给自己带来危险幻觉的人们。
战争的性在《战争论》中比较深刻地阐述过:“战争的性及其作为工具的从属性”充分说明战争的黑暗性和野蛮性,影片的故事情节中基尔戈上校,一路上见证的死亡,一路上见证的恐惧已经深深地改变了他的内心,回忆起一次又一次战争的经历,他无法去相信这场战争,无法去相信所有的战争。无论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他所经历的,就是真实的战争,比鲜血还要残酷的是恐惧,是人性里那最黑暗的一面。
人类本来作为地球的主体,应该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承担起其它动物类无法改变地球环境的超自然的智慧的力量,动物类世界当把这样的责任无主观的顺从和默认的时候,人类的形象是那么有价值和区别于只能随从自然属性的动物类的道德力量,但可是人类未能跳出和遮盖住野性的那一面,把自己的意志用战争的的野蛮的手段引伸到同类的人类群体。带来的只能是美丽的生存环境的破坏恶化,无辜的人们结束本不该付出的生命。当前瞻和回忆一幕幕战争场景是那样费解真的存在人类的道德力量吗?和平与发展是响亮的世界共同的主体,尽管残酷的,硝烟弥漫的战场仍在部分地区、边界发生着,但人类正义的和平的强大力量是无法逆转的,人类毕竟是人类吗!东方大国所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正是顺应世界潮流奏响的人类正义的钟声,是复原人类道德力量的进行曲。
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世界上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派别、不同的国家地区,都应该靠拢这个主题,这是正义和引向人类历史发展的指南针,中国的上下和发挥公共职能的部门和高校人才的培养以电影的形式更直观、更快捷的手段教育和呼唤人类构建和谐正义的社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世界五千年历史故事》,殷涵等编著,第208页当代世界出版社20xx年10月第1版.
[2]《构建和谐社会干部读本》,本书编写组编著第2页出版社20xx年3月第1版.
第十七篇 浅议电影的叙事技巧发展里程_影视论文
电影,是时空流转,是琐忆沧桑,是亦真亦假的如梦如幻。而影像只有流动起来才有意义。至于如何接续空间意义,往往在于叙事技巧的把握。
一、电影与叙事的缘起
电影叙事技巧的初步发展。
埃德温·鲍特是第一个运用叙事连贯性与发展的原则的导演,他的《火车大劫案》(1903年)已经具有清楚的时间、空间和逻辑上的线索,传达给观众一个完整的故事,可以称为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原型。
从1904年起,剧情片成为电影产业中最重要的形式。格里菲斯的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年)和《党同伐异》(1916年),其叙事语言的开创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特别《党同伐异》的四个故事之间在主题上有关,在时间上、情节发展上则大相径庭,叙事技巧无比精微。
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好莱坞叙事风格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Www.meiword.cOm“好莱坞电影风格经久不衰的一个原因是它的弹性。它能够应经济变革和技术革命,调整来自其他风格体系的影响和半个多世纪以来成千上万电影创作者各自的美学要求……简言之,如果好莱坞电影这一概念从历史角度讲十分有用,那么我们就不应该把它理解为一种静止僵化的实体,而应该把它看作是一套与历史旧在的实践。”其他风格则被好莱坞的阴影遮没。
1.开创性的《公民凯恩》——叙事技巧转换,凸显人物性格。与好莱坞在制作技术上的激进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对传统叙事技巧近乎保守的迷恋,经典好莱坞电影的“整体功能就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讲述一个特定类型的故事”,非限制性的叙事技巧让观众即使只注意一个人物,也可以通过剧情获取剧中人所不了解或没听到的信息。但也易使影片变得平面且逻辑牵强。
但时移势易,“古典惯例被改良、模仿,到最后被颠覆,它的透明性就慢慢地消失,变得不透明:我们不再穿透形式去看理想的自我意象,而是注视形式本身去检视和欣赏它的结构与文化吸引力。”美国电影学院在20世纪末评选百部优秀英语电影时,高居榜首的是《公民凯恩》。报业巨头凯恩病逝前,喃喃吐出“玫瑰花蕾”的遗言。记者汤姆逊访问了与凯恩接近的人、爱他的人和恨他的人,得到了不同的故事,但却始终无法解开谜团。最后,秘密也随着标有“玫瑰花蕾”的滑雪板一同烧掉了。“人生就是这么奇妙,瞬间能化为永恒,而拥有一切却会等同于失去一切,富可敌国的人物临死前最想念的,是幼时玩过的不值钱小玩意。现实本来就是坚韧的内在逻辑和丰富复杂性的混合体。”戏剧性的心理活动和迟缓的情节,往往让叙事者陷入预设陷阱难以自拔。而奥森·威尔斯却把非线性叙事技巧发挥到极致,将一个传媒大亨的人生经历由不同的见证者来讲述,用多角度叙事技巧表现凯恩的多元化性格。
2.里程碑的《罗生门》——叙事技巧革命与深邃主题。在《公民凯恩》中,暧昧性来自由每个人不同背景所决定的对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得出的不同看法、态度,片中的客观事实却是无可争议的。而黑泽明的《罗生门》讲述的不是一个复杂的凯恩,而是一起看似单纯的劫杀案,可是五个人证却各执一词。《罗生门》把《公民凯恩》非线性架构的“混淆”的模糊,改变成了某种“欺骗”的模糊,同一时间的同一事件却可以不断重新来过。
《罗生门》改编自芥川龙之介的原著,作者素以对人性无可救药的普遍悲观著称,而黑泽明沿用小说的视角构建影片叙事,在回忆的真实与错乱之间使叙事摆脱僵直的状态,直指人心。饥荒战乱、罪恶滔天,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彻底失去;猜疑、惊愕、心虚、恐慌,每个人都出于自身利益在叙述中改变了事实的真相,但真相本身已经不重要,黑泽明让人们把注意力从事实转移到人类内心的黑暗和时代的混乱。
二、后现代叙事技巧与《罗拉快跑》的颠覆特质
1.后现代的反传统叙事技巧。
后现代的电影作者们,在叙事技巧上将精英文化的某些精髓渗入其中。如《广岛之恋》完全摒弃了传统的故事和线性的叙事,而通过大量的“闪回”和画外音手段表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梦魇。《低俗小说》中,昆廷·塔伦提诺则把正常的故事进程拆解成为不同空间发生的三个貌似无关的故事,并随着影片的继续将看似没有关系的人们联系起来。而德国1998年最卖座的电影《罗拉快跑》,则体现出多元性叙事技巧和强大的感染力。
2.《罗拉快跑》。
《公民凯恩》和《罗生门》,都是描述一个有着多种可能、却事先已经确知结局的封闭式的事件。而《罗拉快跑》则边缘而新奇。二段开场均是从电话开始,罗拉接到曼尼自暴自弃的电话后,就开始一刻不停的狂奔,去争取时间、争取钱、争取男朋友的生命,然后也是在争取自己的未来——每一次都有不同的人生——而罗拉的疾走是不变的,也是不容置疑的,向前、向前,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拼命的去奔跑,三个事件完全是平等的、平行的,而非虚实的关系。观众在情感上超越了时间,并且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同情罗拉。
三、结语
当前中国电影国际化程度与日俱增,当代导演愈发注重对传统叙事的颠覆,“传达伦理的影片只不过告诉观众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应该要什么不应该要什么,要体现一种哲理的影片却是让人去理解人生思考人生的真谛”。但另一方面也不得不迎合西方评委和观众的口味。如张艺谋的《英雄》在叙事技巧上无疑沿袭了《罗生门》和《罗拉快跑》,不同的是该片想传达给观众的,并不在于不同的人“为什么”有不同的事件阐述,而在于那个明摆着想让观众大吃一惊的结局。结束影像的狂欢后,叙事技巧的薄弱显露无疑,这一缺憾无疑影响到中国电影的国际化过程。本土导演们尚需对叙事技巧不断借鉴和探索,最终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
第十八篇 电影xx化的优势与发展前景_影视论文
[论文关键词]电影化 优势 助推器 发展前景
[论文摘要]在娱乐化背景下,对电影化这一新兴方式合理成功的运作对业和企业发展都将产生极其重要的推进作用,伴随着全新的历史性变革,式电影将成为与电影的不断融合的典型代表。
电影化即企业或类似性质的团体,通过赞助或支持某部电影的拍摄与制作,获得在影片中展示自身形象的机会,从而使电影越来越具有性质。这是一种崭新的投放手段。也是商业电影的一种发展趋势。电影化的出现。不仅标志着对于电影元素的运用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标志着生存空间的一次极大扩展。
电影化的优势
作为一种新兴的娱乐化形式,电影化综合了电影和贴片的长处,形成了自己明显的优势。
第一,宽广的覆盖面。借助于电影平台发布,使受众人数得到极大拓展。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和引人入胜的艺术形式,几乎拥有所有社会阶层的观众。而且,由于这些已经融入电影故事当中。所以,无论观众是前往电影院观看电影还是通过电视、网络观看电影,都会成为的受众。同时,种类繁多的电影类型也给了制作者细分受众的机会,文化背景、教育程度乃至收入水平的不同,都会造成群体独特的观影倾向。
第二,巨大的不可抗性。在电影放映中播放,具有其它形式无法匹敌的不可抗拒性。wwW.meiword.Com由于与影片内容的紧密结合,在受众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各种商品和品牌信息都会伴随着电影内容和人物的出现。自然而然地呈现在受众眼中,这是一种强制性出现的过程。也就是说,观众可以在贴片播放的时候大嚼爆米花,抑或闭目养神,但却不太可能对电影播放中出现的故意采取抵制措施,跳过内容或者脱离内容来观看电影,这会影响到他对影片的理解。这无疑是主们朝思暮想、梦寐以求的场景。
第三,强烈的辐射性。电影中出现的产品往往会获得很强的光环辐射效应。当电影中具有很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演员出演之际,他们所使用的道具——即商家所特别赞助的商品、服务及其品牌也会随之获得很强的名人效应和光环效应。他们对电影的观看者直接发挥着一种强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当他们在生活中将要购买类似产品时,不免会受到这些电影镜头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显性的.即消费者知道自己曾看到过出现了这种产品的电影:也可能是隐形的,即消费者虽然想不起来曾在某些电影中接触过此类产品,但电影里的产品镜头却给让他对这个品牌产生了深刻的记忆。
第四,恒定的持久性。虽然在电影有限的放映时间里,其中涉及的内容和时间不是很长,但电影本身的宣传、放映周期和媒体的关注使一部电影在很长的时间内吸引着大众的关注,一部好的电影甚至可能在几十年后都还拥有忠实的影迷。因此,相较于杂志报纸上平面的短寿以及电视频繁的更换,电影化作为一种手段,在某种程度上令电影中放映的拥有较持久恒定的生命力。
电影化:业与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电影化无疑是以后业和电影业结合的最佳方式,其成功的运作和处理,对业和企业都将产生无与伦比的宣传效果和市场效应,从而促进业和企业的飞跃发展。
从业发展来看,电影化作为一种在电影媒体上发布的新型手段。它首先扩展了的生存空间。从诞生以来。几乎出现在了所有可以刊登信息的物体上。从酒店招牌到报纸。再到广播和电视,它一次次开拓着新的领域,不断地扩大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在电影盛行于全球之后,作为一块未被开发的处女地,必将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完成自己新一轮的革命。其次,电影化还促进了创意的进一步发展。无论是平面,还是电视,近年来都将创意作为衡量自己创作水平的重要砝码。而电影通常都在讲述一个复杂的故事。要想在其中插入,无疑更需要人员的创意智慧。这种创意智慧在被激发之后,不仅可以用于电影化,也可以很好地指导其他形式的创意活动。例如一些应用于电影情节的幽默式表现手法,完全可以被电视所借鉴:镜头背景里大大的室外,也可以给平面以启迪。更重要的是,电影化从历史的角度延续着永恒的生命力,并对从业人员产生强大的激励和鞭策动力。某种程度上,的不断革新。正是长盛不衰的巨大动力。
另一方面,从企业发展角度来看,作为一种手段,电影化无疑具有一般所共有的提高产品知名度,增加产品曝光率,促进产品销售等功能。但是,作为一种与电影融合在一起的特殊手段,电影化还有着区别于一般的独特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企业可以借助电影化,实现自己的的品牌战略目标。具体来讲:
其一,促进消费者对于企业品牌定位的认同感。在如今这个物质资料极其丰富的时代里,商品的同质化现象十分突出。一种新产品的推出经常会带来一大批的模仿者。这就需要企业对其旗下产品品牌进行相当精确的定位,从而将这种产品同市场上其它类似的产品区别开来,吸引消费者前去购买。电影作为一种对生活的艺术表现手段,里面所涉及的人和事自然可以成为企业品牌向消费者推介自己产品定位的途径。而且这种推介是非常具体和范例化的。尤其是对于定位相对高端的产品来说,电影明星在影片中使用这些产品就是一种最有效的产品定位行为。更加难得的是,这些行为中的定位信息,会在瞬间传播给观看电影的众多观众。电影放映前,也许有的人会不了解苹果笔记本到底是一些什么人在用,但当他们看到连特工都在用苹果笔记本处理日常工作的时候,他们就会明白这款笔记本到底有多高端了。也会感同身受的体会到使用这款产品可以给自己带来的优越感。这对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而言是一种积极的推动力,因为你的产品已经从其它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
第十九篇 论影视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_影视论文
[摘要]和谐文化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党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柱和具体方式。影视文化作为文化之一,在构建和谐文化中起到独特的作用。影视文化作为精神文化传播,要紧紧围绕党的方针和政策,不仅仅是娱乐受众的工具,同时也是培养爱众的一个重要渠道。影视文化作品中所传达的平等正义、诚信友爱、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理念正是构建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中心内容和体现。
[关键词]和谐社会 和谐文化 影视文化
中国党第十六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的一个重要议程是研究构建和谐社会问题。我们党在会议上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就是要求全党同志在建设中国特色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这是主义中国化的体现,也是新世纪领导对建设中国特色认识的一次飞跃。
十六届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中简称《决定》),在《决定》中全面了我国当前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归根到底实惠于民,是使我们广大老百姓在物质上、精神上、以及生存环境上等有显著的改善和提高。形成全体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种局面的最终形成,是需要我们全社会的支持,全的努力。《决定》共分八个方面,其中在第五方面明确指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Www.meiword.Com这可以说是对广大文化工作者在现阶段提出了非常明确的工作指导目标。
“和谐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和历史,从孔子时代起,“大同世界”、“天下为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和谐理念就已经表现的淋漓尽致。和为贵、和气生财等思想同时也为历代先贤所推崇。在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能宪曾经说:“建设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因素是人,而文化正是直接作用于人的,直接决定着人的思想、人的行为。所以说,和谐文化正是和谐社会的灵魂所在。”这些论述无疑表明: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和谐文化,就无从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文化,是我们党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以文化形式外化的一种表现和展示,也是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柱和具体方式。影视文化作为文化之一,同样在构建和谐文化中起到独特的作用。因为影视文化作为精神文化传播,要紧紧围绕党的方针和政策,不仅仅是娱乐受众的工具。同时也是培养受众的一个重要渠道,影视文化作品中所传达的平等正义、诚信友爱、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理念正是构建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中心内容和体现。
那么,影视文化在构建和谐文化、和谐社会中具有哪些作用呢?
一、有利于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影视文化作为和谐文化的表现、展示形式之重要组成部分,用光与影最诱人的魅力、用最轻松的方式,令观众感受到团结合作强大的力量,奋发向上不屈的精神。就拿最具有商业代表性的美国好莱坞影片,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好莱坞就是惟利是图的代名词,对于那些影片是不用讨论其艺术价值的,更何谈教育意义?可事实是很多影片在观众享受完视听后,并没有被完全遗忘。根据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光荣战役》讲述的是一支由白人率领的黑人xxx“麻州第五十四xxx”,在南方的查尔斯坦战役中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却为自己的民族和国家赢得了尊严的故事。影片场面瑰丽而感人,那些来自不同生活背景的黑人士兵因为同一个目标团结在一起,为了自由、为了国家,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悲歌。这种舍小我为国家的高尚情操并没有用一些枯燥的道理来讲述,而是用最具有说服力的事实展现给观众,如此鲜活的教育难道不会深深的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吗?
最近热播的国产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剧中,观众除了认识许三多这个人物形象,印象更加深刻的恐怕还有史班长、马班长、高连长等等,正是他们在“不抛弃、不放弃”的钢七连信念下,把一个本是个“缺根筋”的许三多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兵王。中人那种敢于承担、意识顽强为了保卫国家的利益。团结和睦的感人精神在影片中被升华到了极点,以至于在多个电视台轮番播映后引发了“士兵突击”现象,很多人用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和语言激励生活中的自己。重新点燃他们的热情和信念。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甚至有观众在网上表示:“士兵突击使我完成一次灵魂的洗礼”。
对于这些影片我们约定俗成,称之为“主旋律”影片。在很多人眼里,一提到主旋律,就和“假、大、空”联系在一起,既虚假的人物形象、空洞的理论说教。毫无美感可言。以至于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此类影片“敬而远之”。但在最近的国内一些影视作品中类似的题材却受到空前的欢迎。20xx年,表现我党领导下的军队官兵英勇顽强、不畏强敌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的电视剧《亮剑》在电视台播出时,第一周平均收视率就达到了11.4%,最高时甚至达13.7%,“亮剑精神”也随之成为文化传播中的一个指代符号。在20xx年的电影百花奖评选上,具有主旋律色彩的国产片《张思德》以绝对优势超过了周星驰的《功夫》和冯小刚的《天下无贼》,成了最大的赢家。无论是《亮剑》等优秀电视剧的高收视率,还是电影《张思德》、《云水瑶》等的获奖,都明白无误的告诉人们。观众渴望欣赏到的还是这种能真正鼓舞人心、积极向上的影视作品。
二、有利于建设和谐文化,树立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我们从小就在受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教育,无论是贴在墙上,还是写在纸上,那是我们需要遵守的日常行为准则。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清楚,真正的教育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形式,而是刻在心里。当诚信、友善、宽容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时,那才是我们和谐局面最终形成的保障。我们需要我们的在危险、紧急、困难的情况下,用他们生命中最本真的“真”“善”“美”,去彰显其人性的光辉。如在这次汶川地震中许许多多的无名英雄,在生死考验的关头,他们下意识流露出他们生命中最本真的美和善:50多岁的老人,不忍心救援队为救自己所做的种种努力,割腕放弃生命:灾难来临瞬间用双臂护住学生可敬、可爱的老师:在生命 最后时刻母亲没有抱怨,而是留给孩子在人间最后爱的信息……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在想什么,但我们一定可以想象他们的行为除了责任还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本能的反映决不是仅仅来自准则的约束,而是在长期的生活环境、文化熏陶的润泽下积淀而来。影视文化作为大众文化,贴近生活,贴近老百姓,很多平凡小人物、小事件通过影视作品的放大就成为我们生活中模仿、学习的榜样。1990年获奖电影作品《焦裕禄》,影片中的主人公没有豪言壮语,然而,他和中国历史上一代代先贤一样,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了对国家和的赤胆忠心。影片再现了这样一个不朽的党员形象,没有何为荣、何为耻的空泛说教,而是生动、亲切、真实可信地表现了党人全心全意为服务的品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电视剧《任长霞》,电影《大道如天》《牛玉儒》等作品,均是以高尚的精神、生动的艺术形象,使人们产生了强烈共鸣,在精神上得到提升,从而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荣辱观,有利于培养高尚的艺术趣味和健康的审美观念。
鲁迅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而进步影视文化就似这火光、灯火,可以通过有效地传播、点亮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同时也对开阔人们的视野,激励人们的斗志,展示了巨大能量。就连最近几年比较流行的、韩国电视剧,也是因为其对良好道德品格的崇尚,吸引了无数电视观众的目光。大同小异的故事情节,几乎分不清是哪部戏中的俊男美女,却使那么多的观众如痴如醉,甘愿陪着剧中人欢笑、流泪。《公主小妹》中,甘愿放弃眼前的荣华富贵,而选择艰苦奋斗的小麦和瑾《人鱼小姐》中自强不息的雅丽英《浪漫满屋》中善良、单纯的韩智恩。套用文学家高尔基对文学的精辟阐释:“影视文化(文学)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了解他自己:就是提高人的信心,激发他追求真理的要求;就是和人们中间的鄙俗作斗争,并善于在人们中间找到好的东西:就是在人们心灵中唤起羞耻、愤怒和英勇,并想尽办法使人变得高尚有力,使他们能够以神圣的美的精神鼓舞自己的生活。”三、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对广大文化工作者来说,要做到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
1985年,我国著名油画家陈逸飞以周庄水乡为题材的《桥》,被选为首日封c《双桥》,被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访华时,作为送给的礼物。从此周庄闻名于世界。何止周庄,我们从小就知道美丽的祖国地大物博,更是拥有别国无法比拟的多民族文化,那些隐藏在田野山寨的青山、翠柏宛若一幅幅未经雕琢的写意画,而神秘、淳朴的民风、民俗,有时却只能被寂寞地尘封在科技发展的年轮,成为永久的历史记忆。
承载历史的方法有很多种,文字、绘画、音乐、影像等等,如果说影像是历史记忆最好的载体有些武断,但或许不能否认影像的记忆刻画却是最能打动人心的。20xx年大型电视纪录片《故宫》在第八届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国际纪录片评选上,获得了人文及社会类最佳长篇纪录片、最佳摄影两项大奖,被翻译成6种语言在100多个国家签约出售。这样一部关于中华文明的史诗之作,把在一些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国王的大房子”,通过影像、叙事的宏大构建。生动地展现了王朝的兴衰、文明的沉浮。影片气势的壮阔、历史的厚重令世界惊叹和信服。
同样在弘扬民族文化中不遗余力的一些影视文化工作者,从来不曾忘记在自己的影片中打上强烈的民族痕迹,他们的名字有许多,张艺谋是其中之一。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有人批他,有人赞他,但也正是他让许多迷人的中国符号走向了世界。《红高粱》中的颠轿、敬酒《活着》中的皮影、戏曲《英雄》中的剑道、书法等等,一部部在国际上映的影片,呈现了多姿多彩,诱人的民族元素。难怪有人评论,中国文化实在是太有魅力了,连好莱坞也不时地把“中国元素”添加到自己的影片当中,当作开发市场的另一个卖点。
四、有利于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从未象今天一样充满自信和活力。自信源自于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的显著提高;活力源自于我们开放的政策,上下同心,对梦想的执着追求。走向世界的中国人,已经学会用开放的国际眼光看待自己,更多的开始关注世界对中国的评价。20xx年8月8日,一个见证历史的日子,从这一天起,这个终于走向世界的古老国度以自己的热情和奉献。让世界知道今天的中国,是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16天见证,一个真实生动的中国,改写了多少介于疑虑和担忧之间的“中国想象”。
“没有开放政策,就没有的会。”这是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的感慨。英国广播公司总裁说出了同样的感受——“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开放,而开放的中国将会让世界更加亲近她。”
我们的国家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这样的历史契机面前,影视文化愈发能彰显其独特的魅力。谁都知道影像、声音是无国界的用语言,你可以看不懂他国文字。但却可以很容易理解,祥和的画面、轻快的声音,意味着热情和欢迎。在筹备期间,一项由市公室、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市旅游局主办,邀请国际著名导演为正在筹办20xx年会的,各自执导一部城市宣传片,名为“国际导演拍”的活动,目的在于完成在20xx会前的国际化城市形象推广。五位世界著名导演历经两年时间,以他们独特的视角为拍摄了五部城市宣传片。在这些影片中,风格迥异的5位导演秉承了各自作品的风格和特色,分别讲述了一个或优美或激扬或令人振奋的城市故事。古老、时尚而热情的,在他们执导的影像世界中得以向全球展现。
吉赛贝·托纳多雷作为意大利新现实继承者的著名导演,曾拍摄了使他蜚声世界的“回乡”三部曲《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美丽传说》。此次他再以回乡为题。为拍摄的《重聚》,回乡是为了重聚。影片基调一如既往的温暖、恬淡和眷恋,讲述了几十位30年前毕业的学生因会的到来,重聚在早已退休的老师家中,重温旧日时光,喜迎会的动人故事。展现了中国普通老百姓平凡、真切、祥和的个性。
而曾拍摄过《小鞋子》和《天堂的孩子》的伊朗导演马基德·马吉迪再次将镜头对准了孩子,一个名为《飞扬的五环》的作品,让我们从孩子的视角看到了民族、看到了希望,看到了 成长中的中国。
帕特利斯·勒孔特,曾执导《理发师的情人》、《火车上的男人》等影片,有着非常广泛的国际影响力。他眼中的,安宁、祥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这个法国天才导演的镜头切换下,呈现给我们一个外国艺术家的《印象》。
达瑞恩·古德里奇曾是英国一名出色的运动员,他的影视创作总会融入许多体育元素。这次他选取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体育项目为素材,从“百年,中华圆梦”的视角。用蒙太奇的手法表现了这座城市因举办会而更加自信和乐观。这是一种《信念的力量》。
中国香港导演强,一个非常熟悉的名字。他从美食的角度拍摄了《品味》,让观众从影像中品尝到垂涎欲滴,闻名于世的中华美食。
五大导演在没有任何预先安排的情况下,不约而同选取了多角度展现中国灿烂文化。两年时间,活动组织者不进行任何的干预。只提供导演需要必要帮助。中国的人文、地理在摄影机镜头下尽情地给世界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奇观。
同样电视文化也在这次会上创造着奇迹,由张艺谋总导演带领的国际团队筹备的开闭幕式表演,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花瓣样飞散的丝绸,令世界各国电视观众叹为观止。仅开幕式当晚的全球收视观众就达十几亿。很多表示,“那是一场完美的盛宴,在那一刻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心”。在16天的时间里,2万多名注册境外记者,还有诸多没有注册上的各国记者,以不间断的方式,用各种语言,将画面、将中国画面、将画面传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全球40多亿电视观众期间收看了会,前所未有地让多种文化交流沟通。
相比众多的文化形式,影视文化的历史是短暂的,却也是辉煌的。百年的发展已经使影视文化成为技术最先进、影响最广泛、受众最热爱的媒体。同时也成为世界相互了解的最主要方式。在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的今天。影视文化正逐渐成为让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渠道。
影视文化作为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正面积极的引导可以丰富人们的内心生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可以有效树立荣辱观,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同时也有利于增强我国文化发展创新的活力。反之,消极、负面的引导也会起相反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影视文化这把有利武器,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使之更好的为服务,为服务。把我国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和现代科技文明融为一体,共同构筑和谐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局面最终形成。
第二十篇 论中国情景喜剧典型特征及发展思路解析_影视论文
【论文关键词】:情景喜剧;特征;发展思路
【论文摘要】:情景喜剧自1992年由英达导演引入中国,十几年来凭借顽强的生命力蓬勃发展,越来越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私以为,中国情景喜剧的八大显著特征使之得以发展壮大。而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沉淀下来的一系列问题正导致中国情景喜剧越来越走入一个恶性循环的误区。我们应如何改善和解决这些问题呢?文章将就此一一展开。
一、在中国蓬勃发展的情景喜剧呈现出八大显著特征
情景喜剧,是1947年在美国诞生的新兴的电视化的喜剧模式。1992年,曾在美国留学的英达导演,将它引渡过来。从此,中国的情景喜剧开始了其自身的发展。十几年来,情景喜剧在中国曾遇到水土不服的困难,一度不被中国广大的电视观众所接受。但其凭借自身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克服困难、发展完善,终于得到中国观众的广泛认可。当年被评为"最差电视剧"的《我爱我家》如今已被尊奉为经典之作。情景喜剧不仅在我国电视荧幕上站稳脚跟,获得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而且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绩,出现了一批深受好评的佳作,如充满东北地方风味的《东北一家人》,为儿童教育树典范的《家有儿女》,还有以诙谐搞笑著称的《武林外传》等。
近几年来,情景喜剧在我国的电视剧创作生产中势头大增,那么,情景喜剧有着哪些特点才使得大家争相尝试呢?从收视率决定电视成败这一电视界的新规则来看,我们应从观众审美心理需求角度,结合多年的艺术实践来进行深入研究。wWw.meiword.coM私以为,中国情景喜剧有以下八大典型特点。
首先,就情景喜剧的艺术属性而言,它是一种电视化的喜剧模式,是舞台剧与电视剧的艺术综合体。这是情景喜剧生来就有的本质特征。它由编剧创作文学剧本,是电视导演领导下的整个电视剧组集体创作的结晶,并通过电视媒介展现在电视观众面前。同时它的结构及表演方式等又保留着舞台剧的成分,某些剧目在拍摄过程中甚至邀请了现场观众的观摩和参与。
其次,情景喜剧是一种轻喜剧。它的创作宗旨是,让观众在休闲中得到娱乐。它的思想内涵清晰明了,通俗易懂。作为喜剧,它往往更富于反映社会现实、人性本质的深度和广度,以其富有生动的形式,幽默、诙谐的手法使观众感到舒畅、快乐,让观众得到一种亲切的教益、心智的启迪和情绪的渲泄。喜剧有着天然平民性、通俗性,它和最广泛的观众有着一种亲密的情趣联系,容易实现沟通、交流,容易对各种素材进行裁量、转化为故事的素材。情景喜剧,也具备这样的优势和特点。
第三、情景喜剧的制作有着严格的场景限制。情景剧创造一个既与外界联系广泛又相对封闭的"场景"来构筑人物活动的空间,即主要场景。一般来说,主要场景的拍摄均安排在摄影棚内进行,棚外戏原则上不超过全集的20%。
第四、情景喜剧的每集内容成章,每一集自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结构,故事情节上基本相对,上下集之间没有悬念与期待。同时,整个剧情又是一个前后贯穿、合理发展的"糖葫芦式的整体"。
第五、客串人物在情景喜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情景喜剧的人物角色可以分为两种,分别为贯穿人物和客串人物。贯穿人物即贯穿整剧始终的人物,客串人物是指仅在单集或少数几集出现的人物。在系列情景喜剧中,几乎每集都有一两个客串人物的出现。他们是该剧集中矛盾出现的导火索,同时又是该矛盾得以解决的关键。
第六,与观众的心理贴近性。情景喜剧,是用艺术手段展示一些小人物的故事,它所描绘的生活和百姓息息相关。从观众的实际需求来讲,家长里短,是是非非,离观众的心理状态和内心渴求距离很近,柴米油盐的生活琐事、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纠葛,才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事情。正因为是观众身边的真实故事,观众才会被他们牢牢吸引,并形成某种心灵的互动,产生由角色到自身的情感交流。情景喜剧浓厚的人情味与亲和力能起到润物纽无声的艺术效果,体现出现代传媒的人文关怀。
第七,地域性是情景喜剧在中国逐步发展中出现的显著特点。由于区域文化、方言特色和生活习俗的差异,使得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幽默的理解和接受有着较大的差异。而根据不同地域的人文特点创作的地域特色浓厚的情景喜剧,往往能受到地域观众群体的欢迎,如京派观众群、海派观众群、岭南观众群等。另外,自情景喜剧在中国诞生起,方言便与其结下了不解之缘。各地区都纷纷涌现出一些方言情景喜剧的杰出代表,如广东的《外来媳妇本地郎》、上海的《老娘舅》、湖南湖北的《经视一家向前冲》等。
最后,灌装笑声的伴随,也是我国情景喜剧扬而不弃的典型特点。适时的罐装笑声不仅可以增强情景喜剧的现场感,还能带动电视观众的情感共鸣。
二、面对误区与矛盾,中国情景喜剧该何去何从
虽然情景喜剧具有如此多的优势,使之得以迅速发展。但纵观当前我国整个情景剧市场,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情景喜剧已经越来越走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十几年间,我国情景喜剧在创作过程中,积累下来一个又一个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私以为,中国情景喜剧要想得到一个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改善。
首先,国产情景喜剧创作班子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前期策划与剧本创作上。情景喜剧题材保守的问题在美国也曾出现,并在很长时间内阻碍了美国情景喜剧的发展,但《一家大小》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近几年,中国也出现了类似的有突破性意义的优秀作品,如《家有儿女》等,但这些作品并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国产情景喜剧题材过于狭窄的问题。"家"仍然是中国情景喜剧唯一的题材,深刻的喜剧还没有出现。私以为,要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创作者们"走出去".只有开阔思维,对国内市场及各阶层各年龄段收视群体的需求心理有了宏观上的把握,才可能创作出受观众喜爱的优秀作品。另外,注重专业编剧队伍的培养,也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措施。应大胆引进新生力量,为情景喜剧的创作队伍注入新鲜血液。目前,由于一些老牌编剧们遇到创作思维上的瓶颈,越来越多的国产情景喜剧都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故事过于表面而毫无内涵可挖。文本的粗糙、对市民口味的低级迎合都必将导致这些情景喜剧最后的收视失败。
其次,在生产创作上,情景喜剧应该走上一条产业化发展的道路。系列情景喜剧的"糖葫芦"式结构、场景限制性及成本低,周期短、便于生产制作的优势都决定了情景喜剧适合产业化生产。而产业化生产的分工专业化、创作过程的连续贯穿性及生产效率的高产高质性都决定了中国情景喜剧必将走上这条道路。
在喜剧幽默手法上的开拓创新也是挽救国产情景喜剧的重要手段。依靠喜剧语言的地域性特色抖包袱的手法已经越来越被观众所熟识。如果国产情景喜剧在搞笑手法上再无创新,必将导致电视观众的审美疲劳和厌倦。而情节的喜剧结构、人物形象的卡通化、喜剧内容的后现代模式及后期制作中的音乐、特技的渲染等都是非常突出的搞笑手法,应在以后的作品创作中得到有侧重性地充分体现。
另外,对新作品的宣传推广及加大作品中的投放力度都对情景喜剧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根据情景喜剧的特点及内容做常规和特殊的宣传推广,如对演员阵容的炒作,对题材新视点的炒作等必然会增进节目收视率的提高。而针对情景喜剧与市民生活的亲近性,在相关的零售服务业和生活家居业的投放上大做文章,则可以使节目制作获得丰厚的回报,从而缓解创作中资金紧张的压力,进一步提高整体创作水平。
总的来说,国产情景喜剧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它的春天已不再遥远。期待国产情景喜剧市场的繁荣,也期待更多优秀的作品的出现为广大电视观众带来更多的感动与欢笑。
文章地址:www.hzydhh.cn/html/275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