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参考十篇

时间:2023-10-17 18:54:20 | 作者:未知

有关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参考十篇

【观后感】导语,眼前阅读的此篇共有9290文字,由奚东炎精心纠正之后,发表于!日军是指日本军队。日本投降前夕,日军在华兵力为186万人。1945年,日本战败,军队被解散。有关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参考十篇如若你对此篇文章感觉哪里不好,可以发表分享给大家!

有关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参考 篇一

命运的齿轮在历史的风尘里转出人生的曲折,动荡年代里,每个人都是活生生的悲剧。无论是花一般年纪的女学生,还是如花一样的秦淮河女人,谁都无法预知自己的命运。在时代大潮面前,我们都是渺小的蚂蚁。我们该怎么办,是的,该怎么办?做保家卫国的军人?还是做保护家人汉奸?无论哪一种,都仅仅只是一种选择,无关其他。不要以世俗的眼光去看待、去评价。

群体性,让我们简单地把标签贴给了别人,而漠视了组成这些群体的个体。每个人不同的性格与处事方式都是由不同的经历及遭遇造成的,忽略这些而只看表象都是一种伤害。玉墨的人生被别人生生的改变,她改变不了因此只能面对。她希望化妆到13岁时的自己,因为13岁之前,她人生是美好的!历史的翻滚之中,波涛汹涌,浪花闪烁,记住群体的同时我们更应记住组成群体的一个个个体,或许她们就是蝴蝶效应的推动者。

灾难深重的民族,无能为力的民众,在狭小的空间中,都仅仅为了活下去,活下来,为了自己,为了曾经幻想过的美好。我们的灵魂需要洁净,虽然天空阴霾依旧,但相信明天云会打开,雾终将随风飘散。

有关热门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实用 篇二

这部影片讲述了在战争时期,日军对我们祖国女性的残暴和羞辱,以及十四名风尘女子为救十三名女学生的伟大故事。虽然这部影片所呈现的只是电影效果,但是这确实是我们国家抗战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故事。

最让我难忘的是那一群女学生为了不接受日本人的庆功邀请而跑上天台想要自杀,然后那十三位风尘女子说“姐姐们替你们去。”的那一幕。她们知道要是真去了,前面等她们的是什么,但是她们为了保护女学生,毅然地做出了这个决定,其实他们也很害怕,但是她们的“姐姐们替你们去”的声音非常的坚定而有力量,让人十分的安心。

鲁迅曾言,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他为纪念并称颂刘和珍所写的。虽然这些风尘女子手无缚鸡之力,但在我看来“勇士”二字,他们当之无愧。

大胡子美国人一直在做选择。初到教堂时,他看似选择了金钱,其实是为了工作;在酒醉过后,他选择站了出来保护女学生;在朋友出逃时,他选择留下;正是这一次次的选择让他也成为了英雄。

在如今这个和平的年代,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忘记屈辱的历史,要时常保持警惕,关心国家大事,关注世界上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对于国家更是不能失去了戒心,古人说得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现在的我们更需要的是居安思危

作为大学生,我们更要铭记历史,珍惜如今幸福的生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负韶华,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有关热门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实用 篇三

老实说吧,此刻已经很少有电能打动我了,真心打动我。虽然这次看金陵十三钗也是数度落泪,但是却不是触动心灵的那一种,而是,有些电影它就是有办法触动你的泪点,你就是木有办法不落泪。而我想要的那种由心的感动,不是仅仅眼泪不自觉的流下。因为如果是这样貌的话,我会觉得我的眼泪是被人操纵的,我控制不了的,很难解析其实,但是这种感觉你明白,就是,始终没法触动你那根弦。

老某这次电影确实很人性化,很多人物的行为也给到很好的诠释。比如玉墨,她的13岁悲惨遭遇;比如约翰神父,他的12岁的女儿,所以他们会竭力去救那些女学生都变得理所当然了。

但时,相比起那几个主要人物,我喜欢的还是豆蔻。豆蔻不像一般的青楼女子,她敢爱敢恨,温柔善良,怜悯。对浦生,一个像她弟弟的小战士,衍生出一种又像感情又像母爱的情愫,能够想象出来,她的弟弟必须是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才会把对弟弟的感情转移到浦生身上;应对即将死去的浦生,她温柔的抱住他,说想嫁给他、回家种田,养老母,多么善良,这样安慰一个即将死去的人,如同圣母。

众钗之中,我以为,豆蔻和墨玉的知识涵养是比较高的,豆蔻走上青楼之路,想必也是为了家人,从她能用一根弦弹琴以及危急之中脱掉大衣的胆识看得出,她是理解过教养的,这样一个女仔,有自己想要保护的东西,永远把别人或其他东西至于自己之上,多么难能可贵,即使是死,也死得那么轰轰烈烈,大哉,悲哉。

年轻的豆蔻,真美。

其他的不想多说什么了,人物都刻画得很得当,来龙去脉起码不会一头雾水,每个人按照每个人的性格做出了他们性格会做的事情,挺好,只是,我还是忘不了豆蔻的死,死得太凄凉了,最后那画面,很难忘记。

关于南京,怎样说呢,我觉得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对于我们过去那些历史,羞于启的齿的过去,还是不能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应对,我们还是自卑,电影里面,好人还是挺好的,坏人还是挺坏的,但是,这部电影可能做了一个好开头,就是一开始会觉得、教父都不是一个好人,但是最后,就是我们眼中不怎样好的人,成为了英雄。鼓掌,期望以后更多关于这种深入人性的描绘,而不是单单高大全的宣扬,这也是老谋子这部电影做得比较好的地方,人性化。

还有,不得不佩服电影镜头语言是真的没得说,动作场面也做的不错,这是一部和拯救大兵瑞恩相提并论的电影,但是由于她切合我国,并且题材比拯救大兵瑞恩好一点,所以总体上好那么一点,期望继续加油,有一天做到一部真正深入人心的电影。

电影《金陵十三钗》优秀观后感 篇四

昨天看了《金陵十三钗》,感想很多,心中的爱国情节又激发起来,日本能发展到今天也是喝着我们的血喂饱它们的,到今天它们也不正视这段历史,不是说自己多么爱国,只是也应该学习一下韩国人。

想一想现在活到现在已年逾古夕的辛存者,哪种心中的伤痛,巨大的伤害,日本却不能做出赔偿,特别是慰安妇。她们能活到今天已实属不易,但很多人的生活却很窘迫,不愿回顾原来的一切,一些人因为说出实情后遭受的异样眼光,有些勇敢的人站出来,组成团体要日本赔偿却以失败而告终。虽然每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不同,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历史已离我们远去,好像觉得跟我没什么相关,但是我在想,当我以后再买日本产品的时候我要想一想,我不想多花这个钱,让这个野心勃勃的民族再有咸鱼翻身的机会。它们从来就没承认过自己的罪行。反正我要想一想,多支持国货!

这次本来带了板砖,因为谋子前面拍的几部戏都不理想,看来这回是回归了,我眼泪没流多少,心在流血,今天还在难受。上次想起918的时候响警报,居然有个卖衣服小妹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告诉她是918,她说918是什么,我无语!所以历史要经常敲敲警钟才行。

有关热门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实用 篇五

今天看了《金陵十三钗》,看之前已经听妈妈讲过大意和一些精彩片段了,但是当我真正看的时候却是另一种感受。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南京大的故事,故事里12名与14名女学生是故事的主线。14名学洋文的学生逃难到名义上没有士兵和战争的教会躲避外面的日本人的,12名随后也来了,她们与一个来自美国的殡葬师一起躲在教堂里,却没想到有一天,在女学生们和发生争吵的时候,日本兵还是冲了进来,而唯一能够藏身的地窖也被们占用,日本兵们见到女学生就像发了疯似的,看到女的就乱抓,直接在地上拖,揪着她们的头发拖,整个教堂传来一阵阵稚嫩的尖叫声,这时,原本贪生怕死的美国人约翰心中的正义终于发现了,他拿着教会旗大喊着“stop!”他企图着挡开那些罪恶的手,他企图想保护那些女学生免受侮辱,可是,他也无能无力,他没有一点点力量,没有一点点有用的作用,他只能白看着,白看着那些人和那些女学生们,没有一点点可以干的事。最后,只剩下一个中国士兵,为了保护女生学生,牺牲了自己。他无能为力,只有铁了心,抱着必死无疑的念头,希望别人来给希望。最后,日本兵把13冒充女学生的和小男孩带走去庆功宴,让女学生们免遭一劫……而那些们则是踏上一次去送死的路途……

我不得不说,在那个年代,战火纷飞的年代,马路上遍地都是堆成山似的尸体,充满了子弹和炮火的大街,人似乎是没有人格的,那时候,你的身份并不是你自己说了算,而是当时的胜利者说了算,他们需要你什么,那么你对他们而言只有那一小部分躯干的用处,你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不是你想象着的那个人。14名女学生是这样,12名是这样,玉墨是这样,约翰是这样,乔治也是这样。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大大小小的挫折、打击,他们的痛苦感都是一样的,只是他们的面对的方式不一样。玉墨选择的是用微笑来面对,约翰选择的是坚持他的工作,那12名女学生选择的是准备自杀,12名选择的东扯西拉、乱喊乱叫,而他们的结局有改变么,想一想最后他们走出教会,踏上日本兵为庆功宴而接送她们的车时,玉墨报以微笑,其他的也都好淡然,可是呢,却有一个叫做“小蚊子”的最后却叫了出来“我不是女学生,我不去!我不是女学生!我不去不去!”我在想,万一在场有一个日本人会中文,或者说那个汉奸不是那个女学生的爸爸的话,那怎么办?所有都会死,所有女学生都会死,那个约翰也会死,所有人都会死,那有什么意义呢?到头来,还不是全死?

我想,这个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发生在战争年代,发生在不是我们存在的这个年代,可是,有什么关系呢?也许社会变了,可是人和人之间,变了什么么?

电影《金陵十三钗》优秀观后感 篇六

故事发生在1937年,南京沦陷被日军侵占,仅有一座教堂暂时未被占领,十三个女学生冒着战火,冲进了这座教堂。还有一队受创严重的军人,十四个逃亡的秦淮河(其中有两个在逃亡过程中被日军奸淫致死,死状极其悲惨),一个美国人约翰,他们先后进入了这最终未被发现的教堂。

就在日本人即将发现几名女学生时,已是自身难保的中人开枪打死了骚扰女学生的日本军官,吸引了日本人的注意,成功救下几名学生,自我却陷入了危险的境地,最终一名军人亦在杀敌几个小分队后与敌人一辆装甲车同归于尽。舍身取义,成就大业,这就是我们的军人!可敬可亲的亲人!

“金陵”是南京的别称,它不仅仅代表着一座城池被破坏得只剩残垣断壁,还代表着当年南京被的三十万同胞的生命!国耻不可忘!而如今,虽然那段历史已渐渐离我们远去,但我们将永远铭记这一段历史,中国今日之富强是从昔日被弹丸之国的磨练出来的,中国明日之辉煌必定由我们来成就!

在大多数人的意识里,对的看法从来就不是友善的,她们是贪恋钱财而又无情无义的代名词,但她们也是迫不得已才会选择这种赖以为生的并不光鲜的职业,在教堂里的那十二个秦淮河与十几名女学生构成了强烈的比较,一边是经历社会百态、庸俗、人性丑恶的;一边是未经人事、纯洁无暇的女学生。可是戏剧性的是在应对日本人要求的“表演”时,女学生却表现得六神无主、甚至胆小退缩,而那群所谓的秦淮河们,却在女学生们将要跳楼自杀的时候把她们劝了下来,并承诺代替她们去演出生命最终一章。们的机智、善良、勇敢的形象随即凸显出来。这又从另一个方面引起我们的思考,到底人的善恶是由什么来评定的呢?

同时,男扮女装与们一同去充当替身的还有教堂里的男孩乔治,他的年纪跟女学生们一般大,同样的勇敢善良,为了营救女学生们而献出了自我年轻的生命。片中不乏出现一些中国同胞被日军的场面,每观及此,身为中国人,却只能握紧拳头在心里暗下决心,必须要让国家富强起来,不让祖国再受外侮之辱!

爱国从来就是一个不会过时的主题,不论是过去还是将来,看到那一幕幕悲壮的画面,时常被感动得一塌糊涂。此刻我们的安居乐业离不开前人为我们所付出的代价,他们的身影已经远去,但在他们身上那种不屈不挠奋勇拼搏的精神将永存我心!

整个影片始终贯穿着大爱、救赎、救国的主题。我感动于女学生们的纯真善良;我感动于军人们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表现;我感动于乔治舍己救人的精神;我感动于蒲生的可怜身世;我感动于汉奸父亲对女儿的爱;我感动于们的美丽、善良、勇敢!

古人云:商女不知亡国恨。

吾道:商女亦知亡国恨。

电影《金陵十三钗》优秀观后感 篇七

国破家亡,商女当真只懂侬语唱?

--------题记

1937年的南京,因日本的入侵很快就沦为一座死城。满眼望去,皆是死尸,生者像那无头苍蝇般乱窜,只求找到一栖之地以便保住性命。唯一仍拼死抵抗的,只有寥寥无几的中国士兵。

可是教堂外那些搔首弄姿的风尘女子在这个严肃甚至危险的时刻,却还是如往常那般轻慢嬉戏。这不禁让人唏嘘,她们真的是在向乔治求助吗?

电影伊始,无论是乔治还是女学生,没有人喜欢她们,更别妄提“尊重“,即使是看似热情的男主角,也只是冲着美色而去。她们粗俗、淫靡,与矜持、高贵的女学生简直是云泥之别,因此也不配踏入这片还残留这着的净土。

当仅存的洁净被污染,暂时的宁静被打破,谁又曾想到正是这些低贱的风尘女子散发出的人性之光保护了孩子们的纯洁。她们清楚日本军队的邀请没有想象的单纯,所有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也许当初一句“姐姐们替你们去”只是为挽救孩子们别做傻事所找的借口。可是回到地窖,谁也没有多少片刻的轻松。玉墨的提议有人犹豫,有人反驳,但最终这些女人的善良战胜了内心的恐惧。

在临走的前一天,她们高兴地让约翰为自己化妆,因自己从未试过的装扮而像个小女孩般雀跃不停。如此模样其实正是她们心中所真正渴求的,浓妆艳抹实属被迫无奈之举。最后送给妹妹们的一首《秦淮景》,又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或许被送上敌车回首的那一刹那,正是她们人生中最美的时刻。

最后电影的结局只讲述了约翰含泪开着载有学生的卡车逃出了南京,却并未交待女人们的下场。但谁都明白包括她们自己也心知肚明,前方等待她们的是死也不能轻易解决的可怖。

鲁迅曾言,真正的用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他为纪念并称颂刘和珍所写的。虽然这些风尘女子手无缚鸡之力,但在我看来“勇士”二字,她们当之无愧。或许这十二人在百年之后只化作一抔凄惨的黄土,永远无法摆脱那令人唾弃的卑贱身份。可我想她们并不会在意那所谓的身份与可笑的名誉,她们只是想做便做了。由此,才让我们真正看到污秽外表下,原来藏着的是一颗出淤泥而不染的心。

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实用 篇八

皓月当空,月下人影绰绰,古往今来烟雨江南唯一不变的只有缓缓淌着的那道秦淮河。河畔杨柳拂面,河面微波粼粼。隐约得闻江南女子特有的甜糯嗓音:“我有一段情呀,唱给诸公听……”

已是数次看《金陵十三钗》,每看一次便有一种不同的滋味在心上。

时至今日,仍听得人言“无情。”似乎那样的形象已经是深入人心,不可扭转。但是如果不是走投无路,谁又会选择走上一条不归路呢。许多人认为,这样的女人,是不会动情的。可只要是人,总会有心呢,只要有心,便会有情。

……李教官将战争中遭受重创的士兵浦生托付给了玉墨等人,豆蔻说,浦生的年纪与她弟弟相仿,便好生照看。等到浦生从昏迷中清醒时,豆蔻用一根弦的琵琶给浦生弹了小半首《秦淮景》,嫌一根弦弹得太过难听,豆蔻放下琵琶,拥着浦生说:“等你好了,我带你去最大的舞厅,看最漂亮的女人。”“谢……谢。”“小老乡,不要谢我,娶我吧。我跟你回家种田。”“我家没田。”“那你家有什么?”“我家什么也没有。”“那我就天天弹琵琶给你听,我弹琵琶,你拿个棍,要饭,给你妈吃。”……好像在豆蔻的脑海中已然是描绘出了以后的生活,哪怕粗茶淡饭,日子难度,还是想要有一个安稳的家。她想到的并不是锦衣玉食,雕梁画柱,生的那样美貌的一个女人,所图的也仅仅是一个安稳。也许看到“要饭,给你妈吃。”这句话,还会有人忍俊不禁,觉得她讲话太过俗气。是在讲玩笑话。相识那么短时间的男孩,一个又怎么会对他那么情真意切。后来浦生重伤不治,豆蔻跑出教堂,到那座布满恶鬼的金陵城中找琵琶弦,玉墨问起来,春花才讲:“豆蔻非要去翠禧楼拿琵琶弦,她想给浦生弹《秦淮景》,她说浦生可怜,像她亲弟弟,她想给弟弟弹首好听的曲子。她说一根弦不行,四根弦就能弹了……”结果可想而知,女人与恶鬼缠斗,最终胜出的绝不会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约翰拿回了沾着被致死的豆蔻鲜红的血的琵琶弦,暗红的触目惊心的琵琶弦上浸染的是一个执着的女人对一个素昧平生的男孩的怜爱,对往日的追思和安稳日子的向往。

和豆蔻的情感不同,玉墨更多的留恋年少时光和青春记忆。“像书娟一样,我也曾爱上过某人,一个年轻干净的男人,有世上最好看的眼睛。”她说“干净”,已经很少有人这样来形容爱人了,大抵是她觉得自己已经坠入风尘,并不“干净”了。爱人的眼睛里有光,像这世间最明亮的星星,仅仅是望过一眼,便会觉得看尽了宇宙万物。回忆起来也定当是眼角眉梢自带风情万种。那种心动是人生中为数不多的美好时光。她是迫不得已才沦落在烟花之地,当约翰最后为她化妆时,问:“女士,你想变成几岁?十四岁?”“十三岁好吗?十三岁之前我是个好女孩。”……所有人都不知道她到底经历了什么,那么一个知书达理,温柔的漂亮女人会变得世俗又深谙对付男人之道。

悲伤的离别总是人生的常态,虽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她们却要去做一件有情义的大事——代替女学生们去参加屠城日军的宴会,为这些小妹妹们挣得生还的机会。她们说要改一改世人心中的印象。

临别之时,春花将一对湛清碧绿的玉镯子留给了女学生,她说:“他给了我这副镯子,要领我走,我怕他不是真心的,想再等等看,我当时要是跟他走了就好了,我真傻。”是想等等看吧,看看男人是不是像戏本子里头唱的那样喜新厌旧,是不是只是一时冲动,腻味了就丢掉了,是不是像世人一样轻贱青楼女子。是不知道明天到底会怎么样,心里头觉得自己这样的身份根本就配不上一个男人交付的真心,没有安全感,想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可是这一等,等的两地相隔,生离死别。应该也曾付出过情意,又被辜负,所以不敢去触碰那一点点美好,怕幻想破灭,最后还是一个人孤独的等待。后悔吗,后悔吧。红菱也将自己的赎身钱留给了女学生:“我像你这么大,接客都不知道接了多少回了,小妹妹,记得还给我,姐姐还要拿这钱赎身呢。”“姐姐……对不起。”“替姐姐好好活……”后来玉墨抱起豆蔻的琵琶,接上了浸染豆蔻鲜血的琵琶弦,和姐妹们为小姑娘们唱了一首《秦淮景》,那一声声道出来的竟然有无尽的解脱和看透生死的淡然。

灾难是人性的试金石,面对生死,有人选择了苟延残喘,有人选择了大义赴死,那些女人有着“永恒的力量和美”,她们“很坚强,勇敢,细腻,出色。”

战火的硝烟已然消散,秦淮河还如从前一般细细淌着江南的诸般温柔,站在小桥上看着河底的水草缓缓流动,耳畔又传来了吴侬软语:“秦淮缓缓流呀,盘古到如今,江南锦绣,金陵风雅情呀……”

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实用 篇九

她们是南京城城最漂亮的一群“女学生”。这是我想象的,因为女学生对她们来说是个梦,她们是按梦想来着装扮演女学生的,因此就加上了梦的美化。

严歌岑大家耳熟能详,她的作品充满鲜活的生命力,极具故事性和画面感,也许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让你情有独钟,秦淮八艳让你记忆犹新,而她所塑造的金陵十三钗则更让你出乎意料。

这是一部在南京大的语境中,通过翻转“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的传统形象,结合了金陵十二钗的悲惨命运,融入秦淮八艳的悲欢离合,创造性的重写了一部“从良”的故事。张艺谋导演的倾心力作便取材于它,它被定位为一部面向国际市场的战争史诗巨作!其英文名”Theflower of war”即《金陵十三钗》为战争之花。

影片与原著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当们兴高采烈地脱下一身俗艳性感的行头,换上女学生的素净蓝袍时,洗净铅华,返璞归真的她们干净了,也回归了!最后她们毅然踏上了不归路……这时作品的深沉意蕴一览无余,影片开放式的结局水到渠成!

周作人有言“女子之以花自命者,未脱依附之习”这些战争之花们是当代版的“羊脂球”鲁迅认为她们在当代具有悼念价值,她们全是可怜人,不幸地上了历史与数目的无意识圈套。她们由于悲惨,不但不被正视,反而被选择性遗忘,结局不了了之。故作了无名的牺牲者,成了历史上的失踪者。正如鲁迅所言:“其实他是生前死后,竟与社会不相关的。”

最新关于《金陵十三钗》的观后感 篇十

从影片宣传之初《金陵十三钗》就不断与好莱坞主动靠拢,一方面让十三钗能够大摇大摆的走向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却让太多潜在暗示影响了观者的心绪。张艺谋数次失意饮恨奥斯卡,不管他本人在意与否,这种遗憾却已然把自己赶鸭子上架,处于尴尬的境地。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联手严歌苓的这部十三钗也必然要将申奥之事顺水推舟。其实明眼人心里都懂,奥斯卡的光环再耀眼,也不过仅仅一个游戏,得奖要考量的因素太多,绝不是靠水准就能搞定的事,更何况是涉及到国际话题的最佳外语片呢。

回归到电影本身来讲,片子固然不差。从张艺谋自身找标杆比对的话,确实远超“十面满城山楂树”之流,也算对得起票价,但若真想以经典论之却还是底气不足,言之尚早。对这看似在所难免的失望思考了良久,觉得很大程度上缘于过多的期待。归根结底,毕竟这早就不是《黄土地》那般“单纯”的年代,市场的介入让电影技术的渴求有了买单的对象,可与之俱来的还有让人无所适从的机械感,纵使有恢弘的场面逼真的`特效,却始终有种心生斥避的虚幻挥之不。

刘恒的操刀改编的确让严歌苓的故事更加张弛有度。删掉了原作中神父的角色,进而丰富了约翰的人物形象,而十三钗作为故事灵魂般的内核,玉墨、红菱、豆蔻、香兰、美花等十三个风情万种的同样性格迥异,形象鲜明,能将相对庞杂的群戏控制得简而有序,实属不易。然而不同于一般影片的传统模式,影片后半段抛弃了大开大合的叙事走向,“女学生欲跳楼自尽,十三钗舍命代赴会”的重头戏之后,故事却在叙述者书娟的回想中戛然收尾,压抑的情绪无处宣泄,难免容易让人误解为缺失,虎头蛇尾。但客观上讲,其开放性的结尾的确克制了相应的血腥与荒淫,也让故事的升华迎刃而解。

文章地址:www.hzydhh.cn/html/290802.html